莱芜境内的小三线建设——山东印刷709
1970年9月,山东省革委政治部以(70)第85号文,同意省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建厂选址在莱芜县高庄公社塔子村附近,为省出版总社书刊战备印刷厂,为保密起见用代号“709”,当时称为21号信箱。1970年10月开始动工,1972年9月,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搬迁到山东人民印刷厂,1973年5月份初步投产,1974年10月整体工程竣工验收。
709厂总占地123亩,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为生活区,建有家属楼、单身宿舍楼、食堂、影剧院、学校、幼儿园、澡堂、卫生院等设施;西院为生产厂区,建有行政楼、生产车间、原料纸库、车队等设施,建筑总面积4.8万平方米。
这里群山环绕,十分隐蔽,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备战要求。1970年10月,驻山东省军代表提出,山东的印刷企业也要投入三线建设。随即,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决定,省毛泽东著作出版办公室、山东省出版局组建起筹备组,奔赴莱芜南部山区定点选址。筹备组先从颜庄附近又到高庄团山进行考察,最后将厂址定在高庄公社塔子村南。但是在塔子村建厂需要挖山洞,搬动用土石方量极大,仅此一项工程就需三年才能完成,加上如果在山洞印刷,纸张容易受潮变形,生产质量难以保证,筹备组将情况汇报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杨得志作出指示,平战结合,同意建在两山之间依坡而建的方案,平时印文件,战时印人民币。
由于厂址地处偏僻山区,通莱城的大路只到坡草洼村,从坡草洼到709厂地是4.5公里的羊肠小道,建厂原料、生活资料都运不进去,只能卸在坡草洼。建厂筹备组领导立即组织人力配合筑路施工队,白昼奋战20天,由不到一米宽的小道,扩建到6米宽,1971年底再次拓宽建成柏油路,后来从厂向南延伸与新泰连接。
建组对刚进驻厂地时,临时用的白塔村的电,1971年深冬,组织施工架设1万伏高压线路,天寒地冻,挖电线杆窝是最大困难,排除这个困难需要炸药爆破,组织爆破队干部要背炸药包做出样子,爬山四五公里炸开线杆坑,从电话机设备厂(15号)信箱翻山越岭,经北王庄、徐家峪、石棚到塔子,100多条电线杆,全靠人抬、肩扛,奋战60天完成1万伏专用高压线路架设通电。
1972年底先打一眼吃水生产用井,深200多米。随着人员越来越多,生产发展急需,后又分别在厂东、西打两眼深水井,一眼为生活区用水,一眼为生产区用水。
山东人民印刷厂的前身,要追溯到1939年2月成立于山东掖县东王家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印刷所,1948年9月因部队南下反攻,印刷厂移交胶东军区政治部管辖,1952年12月由部队移交地方,易名为莱阳专署实业公司印刷厂,1956年12月又移交莱阳专署工业局,更名为莱阳县印刷厂。1964年10月21日省人委(64)鲁经高字430号文批准,将莱阳县印刷厂划归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更名为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
山东人民印刷厂是省出版总社直属的综合印刷厂,备战需要必须由精通业务的人员组成,1970年9月根据当时战略形势三线建设要求,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批准,1972年10月,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整体搬迁至莱芜。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山东人民,战胜了因交通闭塞给生产、生活带来的许多困难,战胜了不安心想调动的情绪和当时在莱芜建厂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方,建了一个错误的工厂”的错误认识,走出困境,为四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建厂期间,很多干部带头扎根山区,领导干部带头把户口迁来。时任党总支书记王希骥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他从部队转业,服从组织分配,把全家带到莱芜山区安家落户,以厂为家,把自己全部精力用到工作上。在他去世前三年,他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却没有被病魔所吓倒,他经常讲:“共产党员要永远进步,我不能白吃党三十多年的米饭。”他一直坚持工作到起不来床。时任党总支副书记任立潮,原在省出版局工作,1970年到莱芜参加人民印刷厂筹备工作,在基建项目基本完成后,筹建组撤回省出版局时,他服从组织安排留下来工作,并将自己的家属、子女全部迁到莱芜山区。党委委员、厂长王洪恩同爱人、儿子一起从莱阳迁到人民印刷厂带头扎根为职工作出榜样。
建厂初期,厂党委干部利用多种形式对职工深入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教育,大力提倡以苦为荣、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精神。人民印刷厂以承印本省图书、课本、画报年历和期刊等任务为主,因距省出版总社较远,交通不便,每接受一项印刷任务,从发稿到印刷装订成书经过多道手续,经常往返济南莱芜之间,一星期跑好几趟,有货车挤货车,没货车乘公共汽车,有时赶时间、赶进度当天返回。为了节约将包装大件牛皮纸收集起来重新利用,仅此一项节约资金十几万元。为节约资金,车辆、设备必须自己承担,没有材料自己找,没有配件自己加工,没有吊装设备,人推、手抬、肩扛,用蚂蚁啃骨头精神,安装维修设备,搬运物资供应。从厂到大桥火车站,一车厢水泥干部职工自己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刘淑成去北京买配件,100多斤配件自己扛着上下车,回来肩膀磨出血,有人说他傻,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为了生产,为了节约开支,苦累心甘情愿。干部职工靠这股创业精神,一步步建起厂房、职工家属宿舍、卫生室、学校、托儿所、教学楼、体育场、电影院等,配套齐全。
为备战而来的山东人民印刷厂,没有遇上战争削弱了它的作用,甚至影响到生存危机。1974年国家大三线有的已撤了,小三线的印刷厂怎么办?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现代化建设上来,极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全国人民都在轰轰烈烈的搞要为四化建设,印刷厂人不能坐吃社会主义了,不能当国家的包袱,要为四化建设创造财富。新形势下,印刷厂的回答是,不下马、不搬走、不合并,唯一的出路就是立足山区自力更生,把生产搞上去。为了改变过去手工操作,靠人海战术加班加点赶生产任务的局面,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升级换代,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印刷厂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但是,引进设备,企业缺乏资金,困难很大。1985年,印刷厂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第一是引进先进最急需的关键设备。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冒着风险,采取借鸡下蛋的办法,通过青岛租赁公司,从日本、西德先后引进了电分机。对开四色胶印机等先进设备四台(套),先用设备后还款,缓解资金困难,同时集中有限资金先后购置了胶印书刊轮转印刷机、四型激光照排系统、覆膜机等先进设备,使平凸印刷设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第二是对原有设备进行革新、改造,先后在装订车间改造,形成了薄本、中厚本、骑马联动三条流水生产线,试制成功了薄铅板上版机,推广了薄铅板印刷工艺,大修、铅印设备,形成平、凸、凹印、烫金、覆膜等从制版、印刷、装订全过程的较为先进合理的生产体系。
为了使引进设备尽快发挥作用,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在引进、租赁前进行认真市场调查,周密研究论证,测算分析、操作人员、技术培训引进设备同步进行,1976年第一批山东画报印刷出来,在当年被评为全国印刷质量优质奖。在引进设备、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突出一个“好”字,就是质量,突出一个“快”字,就是见效快,租赁引进的电分机,当年实现利润34.8万元,仅用了3年时间,就全部还清了租赁费,设备归属人民印刷厂。同时,由于抓了技术设备改造、胶印高档精细产品的制版,印刷形成了优势,产品质量提高,印刷的52种港展书和《泰安画册》《孔子文化大全》成为泰安市对外交往礼品。1988年,参加华东地区送评品种84种,优质46种。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生活不方便,客户不愿来山沟印刷,1995年建立了泰安分厂。2002年8月23日,山东省莱芜市人民政府与山东人民印刷厂合作建设山东人民印刷厂莱芜分厂。
709厂位置优越,在特殊历史时期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1976年印刷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1977年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77年到1982年连续五年印刷高考试卷,1993年10月承印《邓小平选集》第三卷。709厂用艰苦奋斗、勇敢担当的奉献精神,走过了铅与火到胶印到电子印刷的光辉里程,留下了不朽的三线精神。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