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莱芜境内的小三线建设——一线军工15号


建设在莱芜区高庄街道境内的山东朝阳修配厂属于一线军工。小三线企业中的核心是军工企业的生产。山东5家一类军工企业,分别是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 、 山东前进配件厂、 山东机械修理厂、山东工模具厂、山东光明机器厂;9家二类军工企业,分别是山东化工厂、山东机器厂、山东红旗机械厂、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 山东民丰机械厂 、山东新华翻砂厂、 山东裕华修配厂 、山东鲁光化工厂 、山东红光化工厂(济南味精厂)。这些军工企业都要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修建,生产的枪支弹药,除了装备山东地方武装,还应用在上世纪7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和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7年5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和邮电部共同投资75万元设立国营山东朝阳修配厂,隶属山东省邮电管理局,代号:莱芜15号信箱,以生产军用20门便携式交换机为主,兼做部分小型民用磁石交换机由于是军工小三线企业,厂址选在了莱芜南部山区。赵绪出任第一任厂长(后为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干部由省局抽调,生产人员除转业复员军人外,其余从泰安、莱芜、新汶招收,也有一部分来自东北,职工人数在200人左右。

建厂初期,为了“尽快建好三线,让毛主席放心,让党中央放心”,很多人舍小家顾大家,把青春献给了军工事业。共产党员李振国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六岁的女儿李丽君和妻子从东北来到山东朝阳修配厂,每年都想回老家看望老人,但年年因为工作忙回不去。直到十年后女儿初中毕业,一家人才头一次回了老家。妻子和岳父岳母抱头痛哭,十年的生死离别呀!再次分别时,岳父岳母站在火车的车窗外,紧紧抓着妻子的手说:我的孩子,你们十年才回来一次,可我们已经七十多岁了,你这一走,也许我们真的要来世再见了!妻子早已泣不成声。可火车是一秒钟也不会多停留的,火车一开,满头白发的岳母再也支持不住,哭坐在地上!李振国一家就这样回到了朝阳修配厂。

山东朝阳修配厂投入生产后,军用产品一直生产到1978年,最高年产量1000台。

1976年,企业开始向民用产品转移,开发生产“小型纵横制交接机”和纵横制交接机主要部件“接线器”,以接线器生产为主,供应上海电话设备厂、洛阳电话设备厂等。

1983年12月17日,企业更名为:山东省电话设备厂。由于我国通信建设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的接线器供不应求,产量不断提高,到1986年达到年产8000多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通信建设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大量进口先进的程控交换机,国内纵横制交换机市场逐渐萎缩,企业生产的接线器于1989年基本退出电信市场。

1988年底企业搬迁到泰安市灵山大街3号,占地为30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接线器和小型纵横制交换机于1990年全部停产,企业开始研发小型程控交换机,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市场范围窄(限制在工厂、学校等)和用工人员少等问题,最终没有形成生产规模。

1991年,在省局领导支持下,新组成的企业领导班子通过对通信市场的深入研究,决定以市话通信电缆为产品开发目标。1991年底,第一条HYA100×2×0.5电缆试制成功,标志着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2年7月7日,企业改名为:山东省通信电缆厂。1998年12月27日正式设立山东鲁通线缆有限公司,1999年1月1日挂牌运营。面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企业承受住了严峻的市场考验,正在走出困境,再塑企业辉煌。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