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的背景和概况
三线建设是二十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原有的安全体系遭到动摇,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判断下,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当时复杂形势下进行了战略思考和筹划,做出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
一、三线建设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严峻。
首先,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十分险恶,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苏关系恶化。建国后,中苏关系经历一个由友好
同盟到关系恶化、由思想分歧到武装冲突的过程。赫鲁晓夫推行霸权主义政策,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崩离析的开端,中苏关系开始破裂。此后中苏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论战。1959年起苏联背信弃义撕毁援助中国合同,撤走援华专家,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灾难。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上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位于乌苏里江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967年-69年,苏联多次以“珍宝岛是苏联领土为名”对珍宝岛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之后苏联的战略导弹指向了我国大城市和重要军事设施,试图对我国正在建设的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要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问题。”
二是中美关系也越发紧张起来。60年代美国仍然把中国
当作它在亚洲的主要敌人。纠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同敌视中国。和我国周边不少国家和地区签订条约,结成反华同盟,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对我国形成了“半月形”包围圈。
1964年8月,美国第七舰队侵入越南领海,开始轰炸越南北方,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南大门,几乎是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的重演。同年,美国制定以《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为题的绝密报告,试图袭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1965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准备应付最严峻的局势,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三是我国西南边境也处于动荡之中。由于历史原因中印
一直就存在领土纠纷,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印度不断蚕食我国领土。1962年6月至11月,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
四是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日益紧张,而国民党当局也不
甘退守台湾,台海局势日益复杂。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反攻大陆”。1957年与美国联合成立 “中兴计划室”。蒋介石加紧派遣武装特务对我沿海地区进行袭击,散发反攻大陆宣传单,妄图在我东南地区建立大规模的“游击战走廊”。1961年,国民党当局又实施“国光计划”。
1962年开始,国民党多次派遣U-2型高空侦察机对我国东南沿海及西部正在进行的核武器试验进行秘密侦查,共被我导弹部队击落5架。1969年,珍宝岛战役在中国北部边陲爆发,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反目相向,曾经牢不可破的友谊像一张脆裂的纸被撕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美国支持的台湾当局时不时地叫嚣反攻大陆,中印边境亦不太平。
当时我国国内经济情况,主要是城市和工业布局也存在重大隐患。
1964年4月25日,一份来自总参谋部调查报告放在主席案头,报告指出,国家经济建设在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方面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城市人口多。全国有16个百万人口以上和25个50万至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二是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6个沿海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三是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四是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洪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必将酿成大的灾难。
这样的工业布局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覆盖之内;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爆发战争,势必成为战略打击目标,将会使我国国民经济体系陷入瘫痪。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党中央、毛主席正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政策。第一个决策是继续研制原子弹,第二个决策就是三线建设。那第二个决策就是三线建设。1964年5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着眼于应对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此国务院成立了专案小组。1965年9月党中央制定新的三五计划,放弃原来抓“吃穿用”的主题,提出“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国家的工业布局”。由此我国三线建设正式启动。
二、三线建设的概况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从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以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国防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建设运动,史称“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历时16年,跨越13个省区,涉及四百多万人迁徙内地,近千万人参与建设,共投资2052亿人民币,建起近2000个大中型项目。对于这样一部浩大的历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不可小觑的。随着历史的前行,三线建设的历史日益走出人们的记忆,这值得人们反思。 “三线”在新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
三线建设分“大三线”、“小三线”两部分。小三线建设,是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造就的特殊产物。在山东的小三线企业有701莱钢,674电厂,709印刷厂,11号、17号信箱莱芜汽车修制厂,新华翻砂厂,轮胎翻新厂,13号信箱金库,15号信箱电话设备厂等。三线建设的背景 “三线”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出于自身安全及防御外来侵略需要而划分的版图称谓。“一线”为沿海地区和边疆。“三线地区”主要有云、贵、川、陕、甘、宁、青海等省以及晋、冀、豫、两湖、广西等省份靠近内地的部分。其中,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属于大三线,而其他中部地区以及沿海省份的腹地属于小三线。
在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十六、七年间,遵照毛主席、党中央关于“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要求,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原则,十三个省、自治区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以四川为中心的“大三线”完成了以重庆、鄂西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建设,总里程1096公里成昆铁路干线,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山区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成功范例;建成了以六盘水煤炭、江汉油田为中心的能源化工基地;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以绵阳为中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全面进步。也为后来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的三线建设就实现了战略资源向西部和西南地区的转移,形成了坚固的战略大后方,中国完成了应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腰杆挺起来、硬起来的中国再也不惧怕任何霸权主义对我们的蔑视和挑衅。
1964年6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指出,不但要注意大三线的建设,同时要注意小三线的建设,各省要在战时能独立作战。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发生后,毛主席再次强调,要求各省建设自成体系的“小三线”,与国家的“大三线”互为补充,形成支持长期战争的工业基础。三线建设再次掀起了高潮。全国有28个省区各自开建了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它们承担的任务是生产轻武器,解决民兵和地方部队装备,也供应野战军作战需要。另外还建设了一批钢铁、能源、交通、化工等配套企业。其中我们山东小三线建设集中在莱芜、沂源、蒙阴,也就是鲁中泰沂山区。山东作为独立作战区,根据中央的指示,也要建设自己的小三线。泰沂山区包括莱芜南部山区因符合“分散、靠山、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首选地。
山东“小三线”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全省军民的高度重视。1965年11月13日,毛主席南下途经山东时,在火车上特别叮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说:“要求各地,打起仗来不要依靠中央,要靠地方自力更生,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在省革委下达了一系列建厂批复文件之后,几乎整个山东的工程、技术、文教、医疗、交通资源汇聚泰沂山区。在这片荒凉偏僻的山峪中,开始了“依山傍水扎大营”的三线建设,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会战。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