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备战备荒时期的莱芜


当战争的阴霾随风散去,全国各族人民走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莱芜这片承载了太多红色记忆和历史使命的革命老区,又迎来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山东小三线建设在这一带拉开了帷幕。

20世纪60年代,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严峻。

国际方面,先是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上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再是中美关系紧张,美国仍然把中国当作它在亚洲的主要敌人,第七舰队侵入越南领海,开始轰炸越南北方,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南大门;三是我国西南边境也处于动荡之中。国内方面,城市和工业布局存在重大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城市人口多,二是工业过于集中,三是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四是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洪能力都很小。这样的工业布局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覆盖之内;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爆发战争,势必成为战略打击目标,将会使我国国民经济体系陷入瘫痪。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党中央、毛主席是正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政策。 第一个决策是继续研制原子弹,第二个决策就是三线建设。我们一般把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等省区的建设项目称为“大三线”,各省的腹地的建设称为“小三线”。1965年11月13日,毛主席南下途经山东时,在火车上特别叮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要求各地,打起仗来不要依靠中央,要靠地方自力更生,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泰沂山区包括莱芜南部山区因符合“分散、靠山、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首选地。

山东小三线共建23家企业,它们承担的任务是生产轻武器,负责民兵和地方部队装备,也供应野战军作战需要,另外还建设了一批钢铁、能源、交通、化工等配套企业。莱芜境内有5家小三线企业,分别是15号信箱、709印刷厂、674电厂、17号信箱、13号信箱。

小三线建设时期沉淀积累的人才、技术、理念,推动着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莱芜这座工业重镇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新时代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