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战役纪念馆
莱芜战役纪念馆的前身为莱芜革命烈士陵园,1947年3月始建于莱城以西,矿山之阳。1968年迁址于莱城东北的黄山上。1996年元月开始改建莱芜战役纪念馆,1997年7月建成开馆。纪念馆大门外正面墙壁上,镶嵌着当年参加过莱芜战役、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莱芜战役纪念馆”7个大字。纪念馆以革命烈士纪念塔、陈毅铜像和大门为南北的中轴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莱芜战役展览馆,西部是莱芜战役全景画馆。革命烈士纪念塔、莱芜战役展览馆、莱芜战役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构成“品”字形布局。东西两馆之间有较为宽阔的广场和草坪,草坪中间立有陈毅铜像,广场上陈列着飞机、坦克等战时武器。
一、革命烈士纪念塔
革命烈士纪念塔用花岗岩石砌成,总高19.8米。塔身呈四棱柱形,高16米,每边长4.8米。碑阳借用毛泽东所题"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鎏金大字,阴为碑文,隶书,鎏金,阴刻。左右两面上方中有五星、稻穗烘托,两边各有三面红旗。身底饰浪花和葵花,顶饰云纹。塔帽高1.8米。塔座呈“工”字形,高2米,最宽处9.3米,束腰处8.06米。塔座的阳面和东西三面中间各饰有万年青花,围有荷花花圈,左右两侧各配有三面红旗。红旗两侧下角饰有牡丹花团。阴面刻着“建于一九七二年十月”的隶书。整座塔花饰较少,均采用浮雕,简洁大方,主题突出。塔台3层,高4米,建有以碑为十字中心的十字形石阶路。顶层边长各为26米,建有花岗岩石栏杆。下两层植有松柏。
塔身阴面碑文为:“莱芜战役是华东人民解放军在莱芜地区所进行的运动战。一九四七年一月底,国民党军队分南北两线进攻我山东解放区。南线国民党军队以八个整编师,分三路沿沂河、沭河北犯临沂,北线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三个军由明水、淄川、博山等南下莱芜、新泰策应,企图同华东人民解放军主力在沂蒙山区决战。我军在民兵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以一部阻击南线之敌,至二月二十三日下午结束。全歼该敌第二绥靖区前方指挥所、第四十六军军部、第七十三军军部和七个整旅共六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收复城市十三座。莱芜战役的胜利,是毛主席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
纪念塔北并列着为莱芜解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刘仲莹、刘莱夫、鹿省三、廖容标四位先烈的纪念碑,分别由杨萱庭、赵健民、武中奇、朱学达书写碑文。四块碑皆为石灰岩石,碑身均高1.81米、宽0.8米、厚0.21米,碑座均长1.2米、宽0.8米、高0.23米。
纪念塔的东侧有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该碑原置于莱芜区雪野街道下游村,1945年由原中共泰山区地方委员会、泰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山东军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和司令部、泰山区救国联合会共同筹建,1985年移置于此。碑台为正方形,边长8.7米,周围有石栏杆。碑呈六角塔形,总高5.8米。碑身高3.25米,每面宽0.73米。烈士碑内容与古塔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美观又庄重。碑文记载着泰山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3000余烈士,是泰山区军民坚持抗战的历史见证。
二、莱芜战役展览馆
展览馆为弧形二层楼房建筑,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面西的大门上,有粟裕大将题写的“莱芜战役展览馆”7个大字。馆内设有序厅和4个展室。
序厅是整个展览馆的概括和总结。正面墙上是巨幅浮雕,刻画了莱芜战役主要指挥者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描写了解放军战士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反映了人民群众踊跃支前、誓死保卫家乡、保卫解放区的奉献精神。南北两侧分别镶有毛泽东主席战前为莱芜战役拟定的作战方针电文手稿和战后陈毅所作的《莱芜大捷》一诗的手迹。整个序厅高度概括了毛泽东“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大打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
第一、二展室为战役厅。从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进行战略部署到围城打援打响第一枪,从普通战斗、吐丝口攻坚战到安乐山、小洼激战,从打响城北围歼战到庆祝胜利,从华野参战将领到国民党被俘将级军官,展馆运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及实物向人们详细展示了莱芜战役经过。尤其是在第二展室北首,华野司令部赠送给“人民功臣第一连”的红色锦旗“气壮山河”,高高悬挂在缴获的国民党武器装备等实物之上,令许多观众驻足细观,敛眉沉思。
第三展室为支前厅。步入大厅,引人注目的是当年人民支前用的部分实物:铁雷、石雷、纺车、木轮车、鏊子、锣、扁担、水桶、担架等。图片展示:新娘送新郎参军,支前模范韩玉珍召开支前动员大会,画家柔坚的宣传画形象地描绘了民工立功回家时被一家老小团团围住的喜悦情景……展板文字记录着战役期间鲁中区500万人民全力以赴支前,50万人民为战地服务,至少有100万妇女和儿童涌入了后勤大军;莱芜人民在一周内就赶办给养500万公斤;战役中,莱芜3万民工奔波在火线上,仅莱芜妇女向火线运送物资便达27500公斤。展室用大量清晰的图片及完整的实物向公众介绍了莱芜战役前后,我解放区广大民众为了战役的胜利而发动的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再现了战争时期我军民的鱼水亲情,反映了革命老区民众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
第四展室为英烈厅。展板显示,莱芜战役中,仅华东野战军就有1400余人壮烈牺牲,7000余人负伤,许多支前民兵、民工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役中牺牲的团级以上干部有张元寿、郑德民、张云祥,著名烈士有抱病冲锋杀敌立功的韩信法,连续炸开蒋军6道障碍的爆破手艾青时等。一幅幅英模烈士的画像,一件件感人事迹让人目不暇接。“人民功臣第一连”、“李太昌排”、“祁宝林班”;一级战斗英雄王国栋、刘加其,“铁人”吴必和、“以一当百的英雄”韩世杰;知名支前英模李学收、康书生、王爱山……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多数人连张照片都没留下,参观的人们只能在一张张绘画和解说中去缅怀他们的英名。
展览馆共展出大大小小照片600多张、文献资料1200多份、实物300多件,其中有不少珍贵照片和资料(如毛泽东的几封电文手稿等)。在布展内容上,该馆跳出莱芜战役的局限,从战前形势到战后对全国战局的影响,将莱芜战役放置于山东战局乃至全国战局的大背景下进行展示。
三、莱芜战役全景画馆
走出战役展览馆,迎面是战役全景画馆。全景画高17米、长120米,由亚麻布缝制而成。馆内采用灯光、音响艺术及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形式,艺术地再现了战役恢宏磅礴的气势。环旋转甬道步入馆内,仿佛置身于一个真正的战场,炮声、枪声震天,我军从四面八方发起猛烈冲锋,与敌军短兵相接。敌官兵已是横尸遍野,丢盔弃甲,车毁机坠,东逃西窜,溃不成军。画面表现的是发生在1947年2月23日下午4时许,在莱芜城北一场激烈的围歼战。画面上的民宅村落、支前群众,摊煎饼的妇女、放哨的儿童,奋勇杀敌的解放军战士、狼狈不堪的敌军,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整个画馆的色调与周围环境和战争发展趋势显得格外协调。
为真实地再现这一幕,鲁迅艺术学院的15位艺术家从实地考察、艺术构思到最后结束,整整花费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站在馆内,从地形地貌到风土人情,从村落民宅到着装打扮,人们一眼就可看出这场战斗发生在鲁中地区。
画馆兼收国内各家画馆之长,又表现了自身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场面广阔。因为反映的是一场野外战斗,所以视野十分开阔,该画表现了大约80公里的范围。描写的人物众多,仅形象完整的人物就有1万多个,描绘了大约30万人同时作战的场景。用198根日光灯和66盏碘钨灯映照画面,更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暖色调,烘托了人民战争必胜的主题。另外,地形与画面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更使游人难以分辨出哪是地形雕塑,哪是油画,从而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这是该馆成功的重要一笔。如果说展览馆以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那么全景画馆则是以巨幅雕塑和全景油画艺术地再现了历史,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莱芜战役纪念馆建成开放后,以其独特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不断吸引着市内外群众前来瞻仰和观赏,成为莱芜市重要的教育基地和最富吸引力的景点。莱芜战役纪念馆已成为全市褒扬先烈,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先后被命名为全省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重点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