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支援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和中原人民解放军协同进行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整个战役历时6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经过这次战役,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至此,山东全境除青岛市与长山列岛外,已全部解放。在淮海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做到了要粮有粮,要人有人。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约出190余万名民工、民兵,38万辆小车,58000副担架,41000副挑子。另外,冀鲁豫区先后出动民工30多万人,担架10000余副,大小车15万辆,运送小米9000余万斤。

在莱芜县,济南战役后淮海战役前,曾普遍产生了歇一歇的思想,认为:“打下了济南,可过好日子了”。不少干部虽有支前思想准备,但也认为“现在地面广了,上级会照顾我们,民力负担一定比以前轻”。因此,生产的积极性逐渐高涨,而长期支前思想却普遍较差。10月中旬,我军开始部署淮海战役,莱芜县委先后接到了抽调1000副小挑、筹集25000条枕木、修通境内所有公路干线的三项任务。这些任务的到来,打破了干部群众的和平安乐思想,又产生了怕远走、怕过江、怕家中生产无人管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支前任务的完成。为保证支前任务的按时完成,县委及时进行了时事教育、阶级教育和对比教育。在时事教育中,大讲了过去在家门上打,今天到国统区去打;过去是敌人向我们进攻,今天是我们打到国统区去的大好形势,使群众明白了全国解放已为期不远,应在最后的胜利中支前立功。在阶级教育中,大讲了历次“拉锯”的惨痛教训和翻身得解放的安定生活,使群众明白了出夫既是为了解放同胞,又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解放。在对比教育中,大讲了战士常年累月拼命流血,自己只是流汗下力,使群众认识了支前半年不算长。

在普遍教育、发动的基础上,县委还根据三项任务的不同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第一,随军南下支前时间长,路途远,生活艰苦,为保证支前、生产两不误,县委从总结支援济南战役入手,进一步强调了以自卫团为单位公议出夫,以班为单位照顾生产的方针。第二,检查落实了一等功奖工夫5个、二等功奖工夫4个、三等功奖工夫3个、逃亡者重返前线的规定。第三,提出常备夫要成分纯洁、忠实可靠,伪公人员、地主、还乡团成分的不能出常备夫。第四,规定出工6个月的民夫,能提拔为村干的占30%,能提拔为区干的占10%;出工3个月的民夫,能提拔为村干的占10%。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提高了长夫的政治地位,增强了出长夫的光荣感,保证了各批常备民夫的质量和数量,胜利完成了随军服务2至3个月的小挑1000副、1500人,担架500副、2500人,小车1800辆、2200人,临时担架400副、小车1000辆的任务。

枕木的筹集,时间紧,任务重。两个月内筹集25000条枕木、400余电线杆,并运到泰安、明水、博山等地,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县委反复说明了征购枕木、修筑铁路的重要意义与支援淮海战役的密切关系,并采取了广泛宣传、专人负责,分散登记、统一定价,包杀树木、包运木材的办法。12月中旬,全县以超额1416条的成绩完成了枕木的征购任务。但是,随之而来的运输任务却十分艰巨。县委虽采取了各种措施,但由于大批青壮年随军支前,民力不足,运输任务很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泰山地委从章丘调剂民力一部帮助调运。兄弟县的帮助促进了运输工作,全县男女老幼齐上阵,终于在12月25日胜利完成了枕木的运输任务。

修桥养路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济南战役前,莱芜县就建立了护路养路小组。但是,莱芜境内的主要公路桥函众多,大雨过后,桥函被冲,行走困难。特别是张兖公路莱芜段,大部穿过山区,沿线多经沙河与陡岭断壁,雨季泥泞,雪天路滑,见马大桥、汶河大桥更是难行。为保证弹药、物资运达前线,上级要求莱芜修好路面,并与泰山专署联合组成“张兖公路莱芜段建桥委员会”,年内建好见马大桥、汶河大桥。11月,莱芜县组织小车120辆、木工100名、泥工30名、石匠150名、小工900名,与泰安、章丘、历城等县的广大民工开始了桥函的修建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胜利完成了见马、汶河等74座桥函的修建任务。与此同时,莱芜县各护路小组也修整了路面,填平了泥坑,保证了张兖公路的畅通无阻。淮海战役期间,莱芜除完成上述任务外,还向泰安车站运粮656万斤,动归1500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