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支援济南战役


清除完济南外围敌军势力后,1948年9月16日晚,华东野战军由谭震林、许世友、王建安等指挥的7个纵队攻城兵团对济南之敌发起攻击,至19日即控制了城外围地区。在我军的强大攻势和地下党较长时间的争取下,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于19日率部起义,为我军迅速解放济南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军22日占领商埠区,23日占领外城,24日下午歼灭内城守敌。城外马鞍山、四里山之敌投诚,千佛山残敌被歼灭。至此,济南这个有现代化工事、有重兵防守的城市完全被解放,全歼第二绥靖区所属部队10.4万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化装潜逃,28日在寿光被查获。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在济南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出动民工50多万人(其中随军民工670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早在8月中旬,正当莱芜人民全力支援境内休整部队的时候,华东局便召开了地委书记会议,接着下达了《济南战役总动员令》,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做好进行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接到指示后,县委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上级要求,做好了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为保证攻济部队的供给,与泰山地委共同检查指导了圣井、鲁西、杨庄区的支前工作,解决了驻地部队的柴草马料不足及面牙碜等问题。第二,为保证部队民工顺利通过,在泰莱、章莱、博莱、新莱公路沿线成立了护路养路小组;在口镇、雪野、仪封、水北、香山、圣井、杨庄、鲁西区分别准备了5万至10万斤加工粮;在公路沿线重要村镇,采用自筹粮柴、公家辅助的办法,建立了13个水饭店、6处水店。第三,为保证支前和境内后勤部队的供给,全县征集粮食655万余斤、盐13万斤、油70000斤,加工米面300余万斤、马料15万余斤,并做好了在苗山、常庄接收30000、汶阳接收12000俘虏和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第四,为提高常备民工的巩固率,整理了自卫团,处分了支援兖州战役的逃亡民工。颜庄区将支前民工全部集合到区,让支援兖州战役的16名逃亡者逐个反省,制订立功计划,重返前线。这不但增强了支前光荣、逃亡无光可沾的气氛,而且制约了尖头懒汉,促进了出夫的公平合理。

9月1日,莱芜接到了抽调担架团、小车队、小挑队的任务。由于事先有准备,很快组成了303副担架、1668人的担架团,476辆小车、1060人的小车队,413副小挑、532人的小挑队。为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巩固率,支前民夫全部按连队编制。连队建立了党的临时支部,分队建立了党小组。9月上旬,莱芜县担架团、小车队、小挑队和10个民兵连先后奔赴前线,开始了支援十三纵、鲁中纵队、鲁中兵团的工作。各水站、饭店也紧张工作,保证了路经莱芜部队、民夫的供给。

9月25日,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发出《关于目前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依照区党委指示,地委设支前司令部,县设支前指挥部,区设支前站,村设生产支前委员会。鲁中南区党委的这一明确分工,为以后支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上的有力保证。济南战役打响后,由于进展甚快,又加飞机扫射、轰炸,莱芜县民夫吃不饱、睡不好,极端疲劳,出现了失掉联系、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接受任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夫借故回家,出现了逃亡现象。县委得知此情况后,根据天气渐寒、经常露营等情况,送去了棉衣、鞋子等,并发动逃亡人员重新归队,从而稳定了前线民夫情绪,使民夫巩固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杨庄、鲁西、辛庄3区组成的担架一营,自始至终无一人逃亡,涌现出积极分子299人,占总数的18%;战地培养入党对象87人,吸收入党12人。战后,担架团进行了认真总结,共评出一等功360名、二等功326名、三等功275名、有过的14人,做到了有功者奖,有过者罚。

济南战役期间,莱芜除随军支前民夫、民兵外,还出临时担架574副、小挑2027副、小车3694辆、驴203头,向历城、泰安送粮90余万斤,碾米、磨面80余万斤,接收渤海区运入粮食千余万斤,同时查获了化装逃入莱芜县的敌参谋处副官胡邦君等人。在支援济南战役中,莱芜县18至45岁的青壮年54032人,平均每人出工12个。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