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庵石刻群
圣水庵石刻群,位于鹏泉街道东龙崮村万福山阴。
万福山又名望夫山。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载:“望夫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高十里。巅有石如人,洞壑玲珑。居民避寇,潜藏于此者多得全活。旧志云:唐有戍妇望夫久役不归,立化为石,故名。或云本名万福山,俗讹望夫。”(《莱芜历代志书集成》,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社,第121页)中华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载:“冠山,即万福山,俗讹为望夫山,在县治东三十里,洞壑玲珑。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山忽汹汹如千人声,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围,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盖宣帝起于民间之象。山阴有鹰窝崖,层崖削壁,幽险欲绝。” (《莱芜历代志书集成》,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社第438页,)
世传有一个叫田英的少妇因丈夫久役不归,登山而望之久化为石,故名望夫山。戌妇峰峭壁突兀,巨石屹立名为戍妇石,周长15米,高7.5米,直插云天。石上顶端,有一脚印,相传为泰山奶奶看到戍妇石长得太快,有欺泰之势,便用力踏了一脚,此石遂从此停止长高。
圣水庵就在万福山鹰窝崖下的山坳里,创自明正德年间,历五十余年经营,佛堂、殿宇、廊亭、钟楼颇具规模。有北、南向上下两院,上院存新建庙堂三间,下院有多处房基。院东山沟大石林立,沟底清水长年不断。
山中植被茂密,松柏遍植,万头棒、小黄杨等灌木连接成片。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是莱芜最幽静的去处。古时文人骚 客常来登高赏景,留下许多摩崖题刻,有圣水岩、过此者圣、壁立万仞、群玉窝、鹰窝崖等题记,主要为明代嘉靖年间莱芜县令陈甘雨题书,行楷,阴刻。
圣水庵石刻群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碑是《圣水庵记》碑。石碑在上院,青石质,高97厘米,宽75厘米,两面楷书阴刻,边、侧刻缠枝花叶纹。圆额中间线刻三尊佛像,像两侧刻“圣水庵记”四字。明正德七年(1512年)立,保存完好。碑文记载了唐代大藏颂经目录及供奉有佛舍利塔的塔名等,是研究佛教文化重要史料。
佛经目录历来皆有出入,圣水庵碑上所载,应是唐时的一个统计版本。佛像、经文石刻各地都有发现,而佛经目录的石刻却十分罕见,对于佛教研究者来说,圣水庵佛经目录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圣水庵记》碑文记载的《佛说大藏颂经目录》为:
西天佛骨大乘经目录,南西天佛国大唐总经目录。涅檠经,一部,四千八百卷,四十卷在唐。 菩萨经,一部,二千五百卷,三十六卷在唐。虚空藏经,一部,四百卷,一卷在唐。首楞严经,一部,一百卷,四卷在唐。思意在集经,一部,五百卷,四卷在唐。决定经,一部,四十五卷,四卷在唐。宝藏经,一部,一百四十二卷,十卷在唐。华严经,一部,二万三千卷,八十一卷在唐。礼真如经,一部,九十卷,三卷在唐。大般若经,一部,一千六百卷,六百卷在唐。金光明经,一部,一千卷,十卷在唐。末僧友经,一部,一千五百卷,五卷在唐。 维摩经,一部,一千五百卷,三卷在唐。三轮别经,一部,三百七十卷,十二卷在唐。金刚经,一部,一百卷,一卷在唐。正法轮经,一部一千八百卷,一卷在唐。佛本行经,一部,三百五十卷,四十卷在唐。五龙经,一部,三千二百卷,二卷在唐。菩萨戒经,一部,一十六卷,一卷在唐。大集经,一部, 一千三百卷, 三卷在唐。摩竭显经,一部, 三百五十卷, 四十卷在唐。法华经,一部, 一百卷, 七卷在唐。瑜伽经,一部, 一百卷, 三十卷在唐。宝常经,一部, 一千卷,七十卷在唐。西天论经,一部,三千三百卷, 三卷在唐。僧祗经,一部, 五百七十卷,十卷在唐。西国杂经,一部, 一千卷,五十卷在唐。起信论经,一部,二千卷,五十卷在唐。大智度经,一部,一百八十卷, 十卷在唐。维宝藏经,一部,四千五百卷, 四十卷在唐。本开经,一部,八百五十卷, 二十卷在唐。正律文经,一部, 二千卷, 二十卷在唐。因名论经,一部, 一千卷, 五十卷在唐。唯识论经,一部, 一百卷, 十卷在唐。俱舍论经,一部, 二千卷, 十卷在唐。西大经计算得四万七千二百六十九卷,大唐经计算得一千二百五十八卷,二项上计数四万八千六百二十七卷……尔时,西国大藏经总计八万四亿四百卷,有三千八百三十三卷译在唐土。自唐到西天佛国,九万七千八百里。西天僧寺二百四十万九千二百所,尼僧寺二十五万八千所,道观一百十五万三百三十所,馆驿一百三十万九千三百一十所。
此外,碑文中还记载了唐代供奉舍利灵牙宝塔的具体位置:
舍利灵牙宝塔礼敬供养,南京开宝塔,金陵长干塔,青州临绣塔,河南普设塔,凤翔法门塔,洛阳白马塔,瓜州城东塔,泗州大圣塔,凉州沽洗塔,并州万寿塔,平阳广胜塔,代州圆果塔,益州福岁塔,郑州超化塔,魏州归黄塔,蜀州龙兴塔,怀州敬乐塔。阿育王建塔,天上、人间、龙宫、海藏八万四千无量宝塔。
这个信息对佛教文化的研究来说,也是极为难得的资料。
圣水庵石刻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此,2015年,圣水庵石刻由莱政发[2015]31号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莱芜印象——文物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