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动参运动和干部外调


为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打败蒋介石的进攻,鲁中区党委和泰山地委发出“反蒋保田”“保卫胜利果实”“自己的大门自己看”的号召,部署大动参工作。泰山区广大翻身农民积极响应号召,掀起参军热潮。三次动参共有近万人光荣入伍,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武装基础。为支援新区建设,莱芜县区干部不断外调,其中成批外调干部共有三次,近500人。

一、动参运动

1945年8月27日,山东分局发出《关于当前工作中心的指示》,指出:在新解放区,要大刀阔斧地开辟工作,选择重点,创造经验,力求中心突破;在老解放区,要整理支部,加强农村支部及党员教育工作,未实行减租减息的地方应继续进行减租减息;各地要扩大民兵组织,扩军动员工作应重点放在新解放区。

8月28日,鲁中区党委发出《关于武装动员工作的紧急决定》。在主力部队兵员补充方式上,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由地方武装升级为主力部队,二是由青年、民兵参军直接补入主力部队。根据上级指示,莱芜(北)、莱东、新甫3个县的县大队先后升级到主力部队。县大队升级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动参活动。截止10月中旬,仅莱北就完成新军669人的动参任务。三县合并后,建立了400余人的莱芜县独立营,扩建了各分区中队。

1946年1月,为进一步壮大队伍,做好不断升级的准备,全县以村为单位建立了自卫团,区建立了联防队。春节期间,全县又举行了大规模的拥军优属活动,形成了参军光荣的社会舆论。在拥军优属活动中,各分区普遍召开拥军优属大会,给军属挂光荣匾。雪野、香山等区自编拥军节目,与驻地的泰山军分区、县独立团进行了联欢。水北、雪野等区的秧歌队、高跷队敲锣打鼓,给部队送去了慰问信和装有鸡蛋、点心等的食品慰问袋。这些活动活跃了群众生活,密切了军民关系,加速了县、区武装的建设。

全面内战爆发后,县委进一步加强了拥军优属工作。9月,发出了利用土改斗争果实,照顾烈军属、安置荣军和流亡军工烈属的指示。指示要求:结合土地改革,加强拥军优属教育,使中农以下的军工烈属达到中农生活水平;过去被斗军工烈属(超过政策的)现应适当作安置;无家可归和不愿回家的一、二等荣军,军龄3年以上者,可介绍到教养院,3年以下者,发给3个月的给养100—250斤粮食,以维持生活;流亡的军工烈属及积极分子家属,每人可发100—200斤粮食,由政府和群众共同帮助安家。阴历10月1日是莱芜人民纪念死难者的传统节日,县委又利用这个节日,号召全县人民组织公祭,以村为单位为烈士扫墓,给英烈立碑。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军属光荣的气氛,使参加自卫团的民兵达到了35%,为大规模动参奠定了基础。

为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打败蒋介石的进攻,根据鲁中区党委部署,1946年11月,泰山地委发出“反蒋保田”、“保卫胜利果实”、“自己的大门自己看”的号召,部署大动参工作。泰山区广大翻身农民以极大热忱响应号召,掀起参军热潮,涌现了大量妻送夫、父母送子、兄姐送弟等动人事迹。地委于11月10日发出指示,要求全区完成新军6000名,其中莱芜2500名、泰安1500名、历城800名、章丘500名、淄川300名。除莱芜调1200人补充警四团、警六团和泰安500人补充军分区特务营外,其余均建设、充实县、区地方武装,以达县独立营三至五个连(每连120人)、区中队30至50人的要求,完成任务后的地区可转入备战、冬季生产、民主整理组织、文化运动、建区中队及开展土改复查等工作。

11月上旬,莱芜土改基本完成。翻身做了主人的莱芜人民积极响应鲁中区党委支持自卫战争、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保卫胜利果实的号召,县委因势利导,制定了一系列参军工作政策与措施。一是正确贯彻党的自觉自愿参军入伍的基本原则。为正确贯彻这一原则,各级党组织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上,向群众进行为什么参军、为什么打仗、人民军队的性质是什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报名大会的推动,参军成熟面达到90%左右。对剩下的落后面,也都坚决杜绝强迫命令的错误做法,以保证参军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实行有利于调动群众参军积极性和巩固动员参军成果的合理政策。主要有:根据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正确选择兵员对象;认真落实优抚政策,搞好拥军优属工作;对家庭出身不好但要求进步的青年,只要本人愿意参军入伍,都予以欢迎接收,等等。这些政策对扩军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得到群众的拥护。三是做好后备兵员的储备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区普遍开展了兵员潜力调查,对人口数量、人口分布情况、可能的兵员动员量以及现有军政人员与该区人口比例等情况,都进行了系统地摸底和掌握,从而为合理分配兵员任务提供科学的依据。储备后备兵员的主要方式有:建立并保持庞大的民兵队伍,建立并不断扩充地方武装,成立新兵补训团、补训师等。这样,一旦前线需要,随时都可以将大批后备兵员补入主力部队。

动参运动是在总结、结束土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动参干部大会上,县委首先讲明了动参的任务和意义,根据各区人口和参军比例,分配了动参人数。接着,以区为单位进行了学习讨论,详细研究了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统计了参军不到1%和超过3%的村庄和人口数目。最后,各区进行了挑应战活动。会后,各分区以村支部为核心,以群众团体为单位,分头召开了农、青、妇,自卫团、变工队,开明士绅及无公民权者座谈会,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时事教育和阶级教育,使全县人民都明确了参军是为了保卫抗战果实,为了保卫山东解放区,保卫自己家乡的安全。同时明确了参军时间、数目和条件,明确了哪些人是动参对象。动参对象确定后,县委适时提出了“妇女不扯后腿、民兵到前线杀敌立功”的口号,并采取党员干部带头制定计划、带头报名参军的方法,掀起了村村定计划、人人表决心的空前动参热潮。

12月中旬,大部分区、村顺利完成了动参任务。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群众害怕变天思想上升,部分干部采取了硬动、硬逼,甚至绑捕、扣押逃跑人员亲属和财产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群众不满。县委高度重视,认真检查了各村动参情况,利用亲朋关系,到死角村进行了深入动员,严厉打击了破坏动参的封建势力,保证了动参工作的顺利进行。

12月23日,莱芜的动参工作基本完成。在一个多月的动参中,全县8000余青年先后报名参军,经过逐级审查精简,6846人光荣入伍,其中村干788人,党员占15%左右。除留千余人充实县、区武装外(县独立营扩建为独立团),其余组建了两个新兵团,补充了主力部队。至此,莱芜参军青年超过全县人口的4.5%。

第一次动参之后,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地方武装不断升补主力部队,山东各地在1947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先后掀起了第二、第三次参军运动。三次动参共有近万人光荣入入伍,充实了县、区武装,完成了扩军任务,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武装基础。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