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红霞满天 ——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历史抉择。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党组织继续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坚决保卫胜利果实,巩固已有的阵地。

1945年9月,为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鲁中区党委决定,莱北、莱东、新甫三县合并,恢复莱芜县建制。10月,莱芜县委、县政府成立。新县委分析研究了区划调整、干部配备和抽调干部支援东北和邻县的工作,决定将抗战时期的30个小区合并为12个大区,合并后的区干部和支援外地的干部实行统一调配。11月,莱芜支援东北的101名干部,编入鲁中区干部大队,在王子文、刘莱夫等带领下,浩浩荡荡奔赴东北,为发展东北解放区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莱芜的60余名县区干部和250 余名战士,在李频如、田勤耕的带领下调到历城县任职。另外,还有数10名干部调到了章丘县、泰山地委、鲁中区党委机关工作。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7月,以济南为基地的国民党12军、96军、73军,沿胶济铁路向东进犯。莱芜人民积极参加、支援了解放军的抵抗战斗。8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莱芜县委根据鲁中区党委和泰山地委的指示,迅速贯彻中央“五四”指示,“一手拿枪,一手分田”, 进行土地改革。至年底,新区的土改工作基本完成。翻身作主的农民,在“反蒋保田”口号的鼓舞下,掀起了全民动参热潮,成为了鲁中参军运动之冠,并为支援兖州、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和解放区奠定了人力、物资基础。

1947年1月底,国民党制定“鲁南会战计划”,蒋介石亲到徐州部署,派其参谋总长陈诚到前线督战,集中23个整编师53个旅的兵力,采取以临沂、蒙阴为目标,南北对进的部署,妄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全部占领华东解放区。对于蒋介石的这一所作所为,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早已有所预料,并做好了充分准备,数次致电华东野战军分析形势,部署作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鉴于国民党军南线兵力密集、北线李仙洲集团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情况,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对外装作打南线模样,待蒋军占领莱芜、新泰、博山后,再秘密移动全军,隐蔽兼程北上。南线国民党军占领临沂后,判断华东野战军放弃临沂,严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实施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主力利用在解放区内作战的有利条件,冒严寒,踏山路,夜行晓宿,到达莱芜周围地区,形成战役合围态势。

莱芜战役于2月20日打响。经过63个小时的激战,华东野战军仅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一举全歼李仙洲集团7个师6万余人,俘毙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等将级军官21人,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巩固了后方,掌握了华东战场的主动权,为夺取全国解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莱芜战役是近代以来在莱芜境内规模最为宏大、最著名的战役,也是全国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引下进行的一次战果辉煌的运动歼灭战,与公元前684年发生在莱芜的“长勺之战”,同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