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烽火寻夫王庆芬


王庆芬,兖州城三里井人,小学文化。15岁嫁给方正。成婚之日两人都未看清对方样貌,方正就被催返程。

1940年底,在婆婆的陪伴下,王庆芬来到徂徕山寻夫。但,方正任《泰山时报》记者,已随部队辗转。王庆芬未见到丈夫,但坚决要求参加革命。最后组织同意,安排她到泰安三区妇救会。

1942年夏天,方正随编辑部来到莱北,驻茶业区船厂村。编辑部主任宫达非,刚从泰北回来,就带来一个意外消息,让方正很吃惊:妻子参加了革命队伍,在泰北马踏乡妇救会,工作非常出色,已成了妇救会会长。

方正喜出望外,异常激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人,为了追随丈夫,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毅然走上抗日道路,并很快作出了成绩。于是,他连夜急就一诗,倾诉爱慕之情:

春风捎去一片云彩,那是我对你深深的爱

天边飘来一片云彩,我知道那是你对我的情怀

为了我你远离家园,为了抗战你洗涤尘埃

我爱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我爱你——夫唱妇随谱写的精彩

抗日的战火中你照顾好自己

艰苦的岁月里你舒展开心怀

待到我们相见的时侯,我要对你真诚的表白

等到小鬼子败亡之日,我定为你献上灿烂的花海

自此之后,两人便书信往来,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

妻子告诉方正,如何和姐妹们一道,为部队做军鞋,站岗放哨,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反扫荡;破除封建包办婚姻,解救受尽折磨的童养媳,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现在也已经是党的人了……自己一定不会让丈夫失望,希望在抗日的道路上,比翼双飞,战斗到底。

1942年10月初,日伪军对泰北地区,展开拉网式扫荡。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同志离开徂徕山,躲进东北部的大山里。

这天,日伪军直奔大山而来。在慌忙撤退时,王庆芬发现,一队伪军正追击几位女战士。为了引开敌人,她开枪射向伪军。然后,只身向东北方跑去。敌人随之追来。仗着对地形熟悉,在树木的掩护下,她爬上一个小山梁,居高临下,将仅有的一枚手榴弹,扔向敌人,乘机翻山而去。她一口气跑出几十里地,天黑了下来。她感觉,泰北已不能久留,突然想到莱北找丈夫。此前,从战时邮递员那里得知,丈夫在莱北茶业区一带。可她只知大致方向,不知具体位置。蹙眉琢磨,咬咬牙,一跺脚,她下定了决心。于是,离开徂徕山,沿着泰莱平原,躲躲闪闪,向着东北方而行。这一带根本没有路。她只能朝着北方,扯荆拔棘,翻山越岭,用驳壳枪打死两只狼,最终碰到认识方正的民兵“李队长”。李队长答应王庆芬帮她打听方正老师下落。第二天天刚亮,李队长刚要行动,发现村北和村东的山上有好多鬼子和伪军。

李队长安排民兵,将群众转移,自己带领十几个人,去支援教导队。王庆芬也拔枪跟随。李队长说:“你还是跟随群众转移吧,事后我再带你去找方正老师。”王庆芬边走边说:“放心吧李队长,我大小也参加过几次战斗,不会拖你们的后腿。”激战中,李队长命令副队长带领民兵撤退,自己和另外两名民兵,留下来阻击敌人。王庆芬坚决要求留下来。李队长大声对副队长说:“你们几个把她抬走,她是方正的夫人,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她,毫发无损地交给方老师。”王庆芬把枪顶在胸口,说:“我也是抗日战士,你们这样做不公平。我意已决,不然我就死给你们看。”李队长无奈,只好同意。

这时,敌人已经爬上山来,密集的子弹射了过来,李队长猛地把王庆芬推倒在地,自己也随之倒下了。另两名民兵,把仅有的两颗手榴弹投向敌人,炸倒了五六个。伪军一看,吓得掉头就跑。王庆芬看见李队长倒在地上,没有起来,赶忙上前去扶,却发现鲜血从李队长的后背涌出。她急忙用手按住枪眼。李队长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没用了,也没帮你见到方老师,要……要靠你自己了,教导队和地委遭敌包围,凶多吉少……战后去南王庄的印刷厂打听,或许能找到……”说着他头一歪,在王庆芬的怀里闭上了眼睛。王庆芬痛哭失声,她对两名民兵说:“李队长交给两位了,请把他好好安葬,抽空儿俺来看他。我现在要去战场看看,也不知方正他们怎么样了。”

说完,她顺着南山坡向西而去,来到了吉山村的南山上。南山北面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时,枪声渐渐停了下来,敌人在每一条山沟里搜索着。吉山村西南的河滩周围,八路军教导队和日伪军的尸体,横七竖八躺满了,河水全被染红……吉山战斗中,编辑部遭到惨重损失。跟随政委汪洋主力先行的,资深编辑李爱文、李新华、滕振戈、郝克昌,及年仅十七岁的誉写员孟华,全部壮烈牺牲。跟随地委宣传部的善后人员,编辑部主任宫达非、编辑董彩、记者方正、誉写员查仲谦,幸免于难。

10月18日凌晨,吉山战斗后的第二天,编辑部和地委电台部幸存人员,在地委宣传部长高启云带领下,辗转来到南王庄印刷厂,与地委副书记刘莱夫带领的幸存人员会合。

房东范金明,为幸存人员们杀羊,接风压惊。在排队领取羊肉、羊汤时,方正发现,前面有一位女同志。一身男人破旧衣服,脸带风尘,短发凌乱,但难掩其清秀面庞,优雅知性气质。方正感觉,她应是个女战士,忍不住问:“女同志,你是哪个单位的?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她说:“俺从泰北来,来找一个人,可他可能已经牺牲了。”说着说着抽泣起来。方正一听口音是兖州人,声音像是在哪听过,急忙问:“你找谁啊?”“找俺丈夫。”“你丈夫是谁?”“俺丈夫叫方正。”“我就是方正啊!”王庆芬抬起头,仔细打量眼前这个人,惊喜瞬间布满了她的脸。“你真是方正?你还活着!” ……

方正夫妇邂逅后由组织上决定,暂时住在范金明家西屋。其他同志分散到周围农家。

刚刚安顿下来,王庆芬就要求工作。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经报社和区党组织商议,还是让她做妇救会工作。于是,她全部身心投入,发动妇女,动员参军,宣传抗日,服务抗日。王庆芬性格大胆泼辣,工作积极玩命,赢得了干部群众称赞,被誉为当代“花木兰”。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王庆芬常住南王庄,而方正则随着编辑部,在周边一带活动,十天半月,才能抽空儿去趟南王庄,与王庆芬相聚。

深秋的一天,方正与王庆芬一起,专程到上宅科村为“李队长”李常才扫墓。以后连续多年,每逢清明节,他俩都来为李常才扫墓。

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使之具有共同的语言。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两人更深深相爱,进而迸发出战斗豪情,澎湃着无穷力量。

新中国建立后,方正先任职大众日报,后任职省人大;王庆芬先工作在省出版局,后从事幼教管理。夫妻定居济南,恩爱有加,子女绕膝,合家美满。

1994年,方正夫妇再次踏上这那片热土,拜见茶业区的父老乡亲。为真诚报答老区人民,将一万元钱和240套历史书册,捐献汪洋中学,那是汪洋等烈士牺牲的地方。

《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