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委在莱芜建立
“七七”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积极部署,在全省各地广泛组织抗日武装,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37年10月,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会议,将全省划为东、西、南、北、中5个战略区,号召各区分别举行武装起义。泰安、莱芜、新泰、泗水等县被划为鲁中区,其中心为泰安、莱芜两县。
1938年1月1日,省委在发动徂徕山起义之时,即把泰山区(主要是泰安、莱芜两县)视为一个重要的区域。这是因为泰安、莱芜一带建党较早,群众基础好,工作较容易开展。同时也因为泰莱两县地处山东腹地,易于和全省各地的抗日力量进行联系。特别是莱芜又位于泰山区的中心部位,从战略上讲更是不可忽视的地方。莱芜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和丘陵,易于开展游击战争。境内有博莱、章莱、泰莱、莱新四条公路干线,铁路方面北接胶济路、西连津浦路,交通尚属方便。其北、西、南三面分别有大舟山、香山、泰山、徂徕山、莲花山等群山环绕,东面直接沂蒙山区,在战略上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外,莱芜经济基础比较好。它不但有大面积的山区、丘陵,而且有辽阔的泰莱平原,是旱、涝保收的粮食丰产区,这对战争年代筹集粮款、保障后勤是非常有利的。正是这些有利条件,促成了莱芜日后成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1938年1月15日,也就是徂徕山起义半个月后,中共中央给山东省委发出一封重要的指示信,对山东敌后抗战的战略问题作了具体指示。中央首先要求山东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又进一步指出鲁中区的战略重点要放在沂蒙山区,“开始要依靠泰安、莱芜、新泰、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中央的指示给山东省委提出了向沂蒙山区发展的战略任务。在中央的指示信中特意提及“莱芜”,可见莱芜重要性非同一般,这是对莱芜各项工作的肯定。
1938年2月,四支队接到指示后,经研究决定兵分南北两路,分别开展活动。二大队南下沂蒙山一带开展活动,一大队北上莱芜、淄川等地,与三支队会合后共同开展工作。四支队兵分两路,即是省委全面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的具体部署。南路军的任务是察看沂蒙山区地形,开展地方工作,发展壮大部队,为下一步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做一些考察性的工作;北路军的任务是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继续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这次分兵活动,既南下又北上,而且又以北路军为重点,表面看来似乎与中央创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做,恰到好处地把战略发展方向与现实工作重点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只有这样,起义部队才能得到巩固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将来的战略目标。从这一点上看,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特别是莱芜的工作,对开创以沂蒙山为主体的鲁中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省委把建立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作为实现中央指示的第一步。
四支队兵分两路后,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南北两路会师莱芜打击顽固派,建立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后因形势变化,在对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实施打击后,省委和四支队相继撤离了莱芜。这一时期,莱芜的对敌斗争一度成为省委的工作重点和中心。
1938年5月21日,山东省委在南上庄召开会议,中央派遣干部郭洪涛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作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会议还讨论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6月底,将此计划上报中央。7月初,毛泽东、刘少奇回电作了“战略计划尚妥,照此做去”的指示。从此,山东各地投入到了开辟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泰安、莱芜、新泰等县党组织利用敌后空虚、局势相对稳定、各界民众抗战情绪高涨的有利时机,采取积极措施,根据地创建取得初步成效,各县以至区、乡、村相继建立起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泰安县动委会于1938年5月在范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增选了一批各界知名爱国人士为委员,8月又在长山前村成立了泰安县东部人民抗敌武装联防办事处,由范明枢、李云斋分别任正副主任;1938年7月,莱芜县动委会成立,张川任主任(后为刘子正);1938年8月,新泰县动委会成立,林笃泉、颜和庵任正副主任。各地动委会建立后,工作十分活跃,在乡村组织抗敌自卫团(队),建立负责防奸反特、传递情报的盘查站,承担为部队筹措给养、经费、服装和收集民间散存枪支弹药的任务,并推动发展妇女和青年等群众救亡团体,实际行使了政权的职能。1938年8月,莱芜党组织还在梁竹航县政府的支持下,并商得六十九军政治部同意,以该部名义在莱芜举办民运、青年和小学教员训练班,培训了数百名基层骨干。同时在训练中发展大批党员,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党在莱芜农村的工作基础。在这些工作中,党员徐干晨、苏克强、亓象岑和党外人士孙启明等均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期间,党的基层组织也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38年年底,泰安、莱芜、新泰各县均建立健全了党的区委,建立了一批乡村支部。莱芜发展党员近千名,新泰发展300余名,泰安(铁路以东)发展200余名。总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泰山地区的中心地带,在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组织和武装群众、改造旧政权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使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莱芜县委积极开展工作,短时间内便在全县建立10个区政府、46个乡政府,并成立一系列抗日群团组织。基于莱芜的抗战工作成效显著,1939年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决定,中共泰山区特别委员会在莱芜南部圣井村成立,夏辅仁任书记,刘莱夫任组织部长,董琰任宣传部长,吴瑞林任军事部长(2月到职),周蓝田兼任统战部长,彭子芳任青年工作部长,刘军任妇女工作部长,许光明任职工工作部长,刘舜卿任秘书主任。特委直属分局领导,负责泰安(书记张烈)、莱芜(书记刘子正)、新泰(代书记刘子军,3月高启云接任)、曲泗宁(书记江虹)及章丘、历城等县委的工作。特委的建立,标志着泰山区地方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9年3月,为建立以莲花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加强对莱芜南部工作的领导,泰山特委将莱芜、新泰两县的边沿地区划为一个县,称为泰山特委直属县。直属县所辖范围:原莱芜县的一区、三区、四区、五区、十区的一部分;原新泰县的二区、三区、四区。直属县委由陈明达(原名亓宗禹)任书记,苏克强(原名亓宗文)任组织部长,董林汉任宣传部长,随后又成立了南部行署,作为直属县委对外办公的机构,由亓象岑任行署主任。直属县委在所辖区内,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开展活动,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巩固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直属县委又在顽占区进行了改造旧政权的工作,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改选了乡镇长,把顽固派占领的三个半区争取过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地盘。这一时期,莲花山党政军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直属县委的建立,加快了莲花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使泰山区党组织和部队有了稳固的后方基础,同时取得了创建根据地的经验,推动了全区创建根据地斗争的开展。
1939年9月,为便于领导全区工作,特委机关转移至莱芜东部常庄一带。月初,特委在崮山前村召开扩大会议,正式宣布分局关于将泰山特委改为泰山地委的决定。泰山地委归第一区党委(习称大鲁南区,1939年7月建立,林浩任书记)领导,称一地委,负责泰安(东部)、莱芜、历城(南部)、章丘(南部)、淄川、博山、新泰等地党的工作。地委增设社会部(部长刘莱夫兼,副部长吕剑光)、民运部(部长王涛)、职工部(部长苏成海,副部长许光明)。会议选举夏辅仁为党的七大代表(夏辅仁离职动身赴延安后由刘莱夫代理地委书记),并选举产生出席第一区党代会代表。会议决定将新泰县大队两个连与直属县大队5个连合为新莱大队,韩顾三任大队长。不久,泰山地委做出了撤销直属县的决定。撤销直属县委的决定还未来得及实施,日军就出动一个旅团的兵力对莲花山区进行“扫荡”。经顽强、机智地斗争,我抗战军民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日军的大“扫荡”,充分说明莲花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已对敌人构成了严重威胁。直属县委撤销以后,敌伪势力不断深入,使这一带的形势不断恶化,泰山地委不得不又成立了莱南工委和莱南办事处,重新加强了对莲花山区抗日斗争的领导,李元贞、李干卿分别任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
在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我党逐渐意识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要性。于是泰山区部分区、乡、村相继建立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如莱芜六区在1938年即建立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区政权(区长张寿民)。但总的来说,起初对建立政权在创建根据地中的巨大作用是认识不足的。后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山东分局关于建立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新政权的指示,利用日军大“扫荡”后国民党旧政权瓦解的有利形势,泰山区党组织破除片面、陈腐的“正统”观念,树立独立自主意识,大力开展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39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作出了《关于山东工作方针原则的决定》,提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加紧建立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权,积极扩大山东纵队与地方武装,巩固发展地方党组织。这时,泰山区在特委和四支队的共同努力下,已在各地开辟了多块由我控制的抗战区域,政权建设已取得较快的进展,在一部分区、乡已建立了分区和乡的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3月,在莱芜以东地区建立了博(山)莱(芜)蒙(阴)三县边区联防办事处,张敬焘兼联办主任。分局《决定》下达后,特委又进一步加快了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步伐。1939年5月下旬,在四支队的直接帮助下,泰(安)莱(芜)历(城)章(丘)四县联合办事处(相当于专区级政权机构)成立,谭克平(原四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任主任。1939年8月18日,四县联合办事处在莱芜雪野区朱家庄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与会代表170余人,民主选举谭克平为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成立了泰山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同月,泰安县(东部)行政办事处(相当于县级政权)亦在长山前宣告成立,程鹏任主任。1939年9月1日,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七县各界代表会议在雪野召开,选举成立了七县联合办事处(相当于专署),赵笃生任办事处主任,亓象岑任秘书主任。七县妇女联合会、七县各界救国联合会等,相继在莱芜成立。莱芜人民在财力、物力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泰山区党政军机关,支持了周围各县的抗日斗争。泰莱历章四县联合办事处和博莱蒙三县边区联防办事处同时撤销。自此,泰山区政权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党领导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顺应了民心,鼓舞了民众,进一步促进了根据地各项建设工作的开展。
1940年3月31日,泰山区七县联合办事处在莱芜常庄区响水湾村召开代表大会,成立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赵笃生任专员。专署时辖泰安(县长程鹏)、新泰(县长张种玉)、莱芜(县长谭克平)、淄川(县长赵一川)、章丘(县长吴建章)、博山(县长张敬焘)等县政府,从政权上取得了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优势。泰山专署是山东抗日根据地鲁中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专署。专署的建立,对于泰山区根据地推行新民主主义政治、建党、建政、建军和发动组织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泰山区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
至此,泰山区地委、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先后在莱芜境内成立。莱芜成为名符其实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莱芜县地处山东腹地,在战略上,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和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泰山区抗日根据地是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前哨,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则是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大后方,两者相互照应,互相依存,是山东乃至全国抗战的两面旗帜。作为处于泰山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地位的莱芜县,为泰山区、沂蒙山区两个根据地开辟、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