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及活动


1938年1月1日省委领导徂徕山起义、成立四支队之后,为协调部队与地方的关系,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四支队派员在莱芜境内组建了驻莱办事处。1938年4月8日,四支队授命中共莱芜县委及驻莱办事处,召集全县各界抗日人士300余人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莱芜县行政委员会,由7人组成。此为莱芜抗日民主政权的开端。

1938年7月,在与顽固派秦启荣的斗争中,为联合国民党六十九军石友三部共同抗顽,我党支持由民主人士梁竹航任县长组成了莱芜抗日政府。梁竹航政府坚持抗战、进步,拥护并执行中共提出的统战政策,广泛发动民众,实行政治民主,积极支持我党的抗战活动,全县抗战局面明显好转。但1938年12月,日军再次侵占莱芜城后,梁竹航被迫撤离,县政府随之垮台。梁竹航县政府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却为日后抗日民主县政府的成立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日军第二次占领莱芜城后,全县的抗战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统一战线的大好局面被完全破坏了。石友三部奉命向河北省撤退。顽固派秦启荣盘踞在莱芜东部双龙峪、铁车一带,委任顽县长,继续进行骚扰人民的勾当。一些地方上层人士随着时局的变化也销声匿迹了。“恐日病”“亡国论”一时又甚嚣尘上。为开辟一条抗日救国的出路,我党我军及时由平原转入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勇敢地挑起了领导全县人民抗日救国的重担。这一时期县委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整顿和发展抗日力量,广泛开展社会中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坚决打击顽固派,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县委首先加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十这8个区委的组织建设,同时建立了八、九区联合区委。不久,八、九两区分别建立区委。1939年3月,县委遵照山东分局的指示成立军事部,以加强地方武装的组织发动和领导工作。1939年5月又成立妇女部,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各区委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深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了一批地方上层人士,特别是重点抓了区、乡政权的建设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于1939年4月间成立了3个区政府、15个乡政府,5月间成立了5个区政府、17个乡政府,6、7月间成立了2个区政府、14个乡政府。此外,还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发动和组织地方武装,成立抗日群众团体等。

以上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踏踏实实,成效非常显著。我党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自己是真正的抗日中坚。政治影响的空前扩大,为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抗日救亡工作的深入开展,党组织、抗日群众团体蓬勃发展起来,青壮年自愿参军参战的大幅度增多,党政部门日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政权,以协调党、政、军各部的工作,并保障其后勤供给,进一步强化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同时,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民主政权的各方条件也业已成熟了。

1939年8月8日,莱芜县委在四支队的大力支持下,遵照山东省委关于“必须迅速建立抗日政权”的指示,在羊里朱家庄召开了由170多人参加的全县各界代表大会,成立了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谭克平被推举为莱芜县县长。同月20日,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又在羊里城子县村举行了成立庆祝大会。四支队主要领导,莱芜县委、县政府成员,各区委书记、区长,有声望的民主人士和会议所在地的乡、村干部共1000余人参加了大会。谭克平在会上宣誓就任莱芜抗日民主县政府县长。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莱芜县委书记刘子正及各界代表先后在会上发了言。大会号召全县人民联合起来,实行全民抗战。汶博乡向大会敬献了“民主曙光”的条幅。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对全县的抗日斗争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县的各项工作在民主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得到了更加有序的全面推进,莱芜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由于抗日民主政权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这个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各阶层人士的拥护。莱芜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是代表各阶层人民利益的政权。它对进行抗日的各阶层人士实行民主,对日寇汉奸实行专政。在莱芜党组织的领导下,抗日民主政府在“一切为了抗战,一切服从抗战”的总口号下,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加强政权建设。民主政府吸收一定数量的共产党员,担任政府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并在政府内部成立了党的组织,教育党员和非党政府成员正确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民主政府高度重视干部的深造、提高工作,派大批干部到临沂岸堤干部学校、鲁中区党校、抗大分校、泰山地委干训班学习,并举办乡以下干部训练班,大大提高了各级政府干部的工作能力。民主政府还通过召开会议等形式,为民解难,并成立各种相应组织,健全机构,巩固基础。1940年1月,民主政府召开党、政、军、民各界代表会议,鲁南总动委会代表徐启周、七县联办主任赵笃生、八路军四支队副司令员赵杰、八路军山东纵队后方司令部林浩等30余人到会。会议研究了急需解决的、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树立了高效、务实的政府形象。1940年3月16日,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政促进会,我党代表孙启明和开明人士亓聘如、亓林甫等当选。四天后即3月20日,民主政府又成立莱芜县经济建设委员会,由县抗日民主政府干部、士绅名流等20余名委员组成。其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组织生产,管理财政金融,发展合作社等。8月8日,民主政府在水北区温家庄召开全县各界代表会议,选举成立参议会,孙启明任参议长,张川、刘子正任副参议长,谭克平再次当选县长,亓聘如、亓振华、毕月覃、陈勉甫、乔新甫等任参议会驻会常务议员。同时,选举产生了县行政委员会,设有秘书处、民政科、财政科、经济建设科、文教科、公安局等,全县10个区、85个乡也相继建立起参议会和民意机关,代表民众监督政府工作。县参议会可制定地方性的单行法规,在提交参议员大会通过后颁布执行。根据党中央指示,各级政权和参议会中,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非党进步人士占三分之一),各级参议会的建立,扩大了群众基础,使民主政权更深入民心。8月18日,民主政府又组织成立莱芜县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各救会”),吕子仪任主任,下设工、农、青、妇、儿、教、文等会。各级“各救会”的建立,对于组织发动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采取以上举措,强化和完善了建立不久的民主政府的机构和政权建设,增强了政府领导全县各项工作的能力,抗日民主政权日臻巩固。

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动参支前。民主政府成立之后,贯彻党的有关规定,由县委、区委书记兼任县大队政委和区指导员,由县长和区长兼任县大队长和区中队长。这样做不仅加强了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同时部队也掩护了地方干部开展工作。为不断扩充部队,民主政府对动员参军高度重视,除零星的动参外,大规模的动参平均每年开展一次到两次。在莱芜1000多个村子中,做到了“无村不参军,无户不参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莱芜有15000多人参加了抗战大军,占全县总人口3%,常庄、文字现、古德范、茶业口、腰关一带参军的占总人口13%以上。充足的兵员被源源不绝地输入了部队,保证了部队的不断发展、壮大。

统筹给养,保证部队供应。在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前,都是部队驻哪村吃哪村,群众负担极不合理。民主政府成立后,考虑到这样不但不合理,而且长此以往群众也难以承受。于是政府对供给制度进行调整,成立县筹给处,制定给养调拨制度,实行统一的抗日救国公粮征收办法和征收减免条款。在县参议员大会上,政府又通过累进税法,负担的原则是地多者多征、地少者少征,农民最高负担不得超过收入的37%,办法是按三等九级累进计算,人均占有土地一亩以下者不负担,一亩以上者按土地多少和征收率累进征收,这一税法的实行大大减轻了基本群众的负担。同时,在党政军内开展了节约运动和反对浪费粮食的思想教育,要求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提出了“浪费粮食不是好党员,不是好干部,不是好军人”的口号。由于采取了开源节流双项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的供给。

统一财政收支,建立财政预决算制度。在民主政府成立以前,社会秩序混乱,我党的部队不得不通过直接募集捐款来解决开支问题。莱芜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停止了部队自行募集办法,明令废除了旧政府规定的21种苛捐杂税,统一减轻了田赋征收,建立了正常的征收和开支秩序。规定一切税收、田赋等款项统一纳入政府金库,一切支出必须事先编制预算,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1939年冬,发行了农民合作社纸币45万元,票面一、二、三、五角不等,受到莱芜人民的热烈欢迎。纸币的发行活跃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法币和伪钞的泛滥,这对调剂市场、稳定金融起了积极作用。

领导群众进行生产建设。从1940年春开始,在“生产为了抗战、抗战为了生产”的口号鼓舞下,民主政府领导全县各界开展了群众性的生产运动:没有种子,政府想方解决;没有口粮,政府拨粮救济;没有耕牛、农具,政府提供贷款支持;动员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直接参加春种、夏锄、夏种、秋收、秋种等各项生产;在边沿地区,一方面发动群众抢耕、抢种、抢收,保证生产的各个环节顺利进行,一方面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进行反抢粮斗争;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扩大耕地面积,鼓励养鸡、养家禽,并组织副业生产。在民主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莱芜县的生产运动进行地卓有成效,受到了泰山区专员公署的明令表扬。

开展国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寇进占莱芜后,社会秩序混乱,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几乎全部停课,结果大批适龄儿童失学,得不到求学机会。莱芜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广大学子及其家长都强烈要求开学复课,政府顺应民意,在政令所及之地均恢复和发展了小学教育,并在部分村镇成立了抗日完全小学。如雪野、大王庄、温家庄等都设有完小,吸收适龄儿童入学。学生在学校中除读书识字外,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政府通过墙报、标语、传单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特别是每逢节日和纪念日,都在重要集镇上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宣传。如1939年七七事变两周年纪念日,在寨里镇召开了万人大会,极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战热情。

开展拥军优属工作。为巩固部队,莱芜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工作。除经常写信慰问部队、慰劳部队指战员、举行军民联欢外,每逢春节和中秋节都有计划地发动群众募捐慰问,筹集毛巾、鞋子等日用品及瓜果梨枣等土特产,并宰杀猪羊送往部队驻地劳军。每逢部队打了胜仗返回时,都组织群众敲锣打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民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密切了军民关系,鼓舞了部队士气。同时,持之一恒地开展优待烈军工属的工作。除对个别困难户经常救济外,还在春、冬两季集中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救济,每次每户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粮食,基本上保证了他们的温饱。为确保救济粮数量充足,特列入救国公粮内附加征收。对无劳动能力的烈军工属,实行帮耕、代耕、包耕制度。对退伍的残废军人,给予优厚的照顾和待遇。此外,注意提高烈军工属的政治地位,如年节请烈军工属吃饭,吃饭坐上首席,春节拜年,插光荣花,送光荣匾、光荣灯,并选举烈军工属和荣誉军人为各种代表,参加各种代表会议。所有这些,对稳定军心、巩固和扩大部队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厉行除奸政策,镇压敌特汉奸。对汉奸敌特,民主政府实行专政,采取严厉措施予以坚决打击。在全县建立和健全各级除奸组织,县设警察局(后改为公安局),区设公安特派员,乡设盘查站,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除奸运动。敌特汉奸在我强大的声讨压力下,终日惶惶不安,纷纷落网。少数漏网之徒也深藏不出,各种反动活动大为收敛。

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也是山东省境内最早建立的抗日民主县政权之一。它的成立,标志着莱芜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对之后不久成立的泰(安)莱(芜)历(城)章(丘)四县联合办事处及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联合办事处均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巩固和发展了泰山区的抗战基础,在建设泰山区抗日根据地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山东五大战略区之一的鲁中战略区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