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迹余芳——紫台秘室
紫台秘室又称凤岩石室,它是朝阳洞修行者女尼吴承贡偕徒化缘凿刻石崖而成的石龛。
紫台秘室位于高庄街道朝阳村南凤凰山上,明嘉靖《莱芜县志·地理·形胜》记载“凤凰山,在县南二十里,昔有凤凰鸣于其上”(《莱芜县志》,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本)而名。凤凰山南悬崖绝壁下的石平台上,北为有名的朝阳洞,南端即是紫台秘室。紫台,有高台、东台之意,“秘”,《说文解字》中解释:秘,神也。秘室,即供奉神像的地方。
石室面西南,形式较特别,是仿四梁八柱式建筑凿刻而成的。面阔9.4米,高和进深均为3.9米。窟顶为3脊单坡形,凿着高主脊。脊中正面竖刻“玉皇殿”匾,脊匾上方浮雕一宝葫芦,两端有高翘的浮雕图。坡面仿挂小瓦样,凿刻出条条瓦纹。檐有瓦当,上阳刻“卐”字和花卉图,非常规整,有以假乱真之感。
石室台前凿着石台阶,面呈厦形,两柱础上各凿着一石柱。柱顶凿着纵梁和横檐檩。室门高1.8米,阔1米。门两侧对称凿出两个“卐”形窗窗棂的窗户,为吉祥标志。室内进深2.9米,高2.2米,阔5.3米。正面凿刻着神台,上为玉皇大帝塑像。石窟设计比例恰当,凿刻细致,与古代木结构建筑形式无异。
石室除玉皇殿匾文外,还有几处文字。门楣上方阳刻着“紫台秘室”四个大字横匾,是石室题名之笔。厦石柱上阴刻着一幅对联,即“藤萝翠扫千峰雪,苔蒲香传一殿风”。对联热情歌颂了凤凰山一带时空的变化和庙院生活的景像。皆是清康熙年间贡生(时为秀才)李瞻所书。字体非篆非隶,亦篆亦隶,别具一格。厦右石墙上阴刻“仙迹余芳”碑,洋洋洒洒600余字,介绍了安期生仙人事迹、汉武访仙故事、紫台秘室的开凿缘起与过程。康熙元年(1662年)岁次壬寅孟夏,李瞻撰文,李之栋书丹。
据石室前厦东壁上康熙元年(1662年)的《仙迹余芳》碑文记载,“暨明季有女僧吴承贡偕徒郑道弦徒孙赵得成,焚修此地者有年,于洞左创辟石室,而方塘武公又指授之,始自壬午迄于己亥,乃告厥成。”石室开凿“始自壬午,迄于己亥”,即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横跨两朝。是女尼吴承贡与徒郑道弦、徒孙赵得成化缘募捐钱粮,历时十八年而完工,殊为不易。吴承贡,卒后葬于石台下崖室墓中。
石室右有知县陈甘雨等题刻的“东鲁名洞”等摩崖,左有秦时先人安期生炼丹的朝阳洞,形成一处历史悠久的景观。
1997年,紫台秘室由莱政发[1997]46号文公布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莱芜印象——文物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