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红旗飘扬——抗日战争时期的莱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中央北方局提出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结合山东的实际,省委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十条纲领及相应计划。

9月, 省委成立鲁中工委。月内,鲁中工委负责人孙汉卿即到莱芜,传达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不久,山东省委又派刘居英到莱芜重组莱芜县委,开始组织抗日武装, 准备武装起义。

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莱芜人民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次迸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1938年1至3月,先后在境内举行了莲花山起义、金蚕寺起义、大英章起义。莱芜境内的武装起义与全省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遥相呼应,标志着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莱芜的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担负起领导全县人民英勇抗战的重任,开始了由秘密斗争转向公开斗争,奠定了莱芜成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中心的基础。莱芜境内一系列起义所成立的革命队伍,最终都汇聚到省委领导的徂徕山武装起义成立的四支队内,为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徂徕山起义一道被载入中国人民抗战史。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之后,由于中共莱芜县委成员及绝大多数党员都带头参加了部队,致使莱芜的地方工作被削弱了。1938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山东“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山区”的指示。月底,孙启明、亓象岑等五人被四支队派遣返回莱芜领导开展地方工作, 成立驻莱办事处,还在莱芜组建了部分抗日团体。1939年1月,泰山特委成立后,着手建立以莲花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6月,日军出动2000余人扫荡鲁中山区,暴露出莲花山作为根据地的弱点。8月,在四支队支持下,莱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于抗日民主政权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这个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在莱芜党组织的领导下,抗日民主政府在“一切为了抗战,一切服从抗战”的总口号下,主要开展了政权建设、加强了对地方武装的领导、保障部队供应、统一财政收支、进行生产建设、开展国民教育和拥军优属、镇压敌特汉奸等工作。9月,七县联合办事处成立,标志着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建立。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山东省境内最早建立的抗日民主县政权之一。它的成立,标志着莱芜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到1941年5月第四期整军任务结束,共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歼灭日伪军近30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巩固了鲁中抗日根据地。同月,为便于组织领导、机动灵活地继续开展对敌斗争,泰山地委遵照《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关于全省行政区域划分的决定》的指示精神,将莱芜县依据地理条件划为三个县进行分治,三县相继建立了党政领导机构,很快配齐了干部。8月,山东纵队第四旅成立,其旅部以新四支队机关为基础与一旅部分机关人员组成。四旅成立后不久,日伪军纠集万余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对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实行了“铁壁合围”大扫荡。泰山区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时期。

1942年8月,为实现主力部队地方化,山东纵队第四旅旅部奉命改为泰山军分区,加强了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抗日战争期间, 莱芜先后建立了8个县独立营(大队), 1个县独立团, 区、乡、村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共有2. 5万余人参加了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占莱芜总人口的5. 6%。达到了村村有武装, 全民为抗战, 成为了山东抗战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