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五色崖石坊——赵氏节孝坊


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据记载,莱芜古牌坊共有29座,其中明代建有21座,清代建有8座。这29座古牌坊,明嘉靖年间废7座,清康熙年间废1座,清光绪年间废4座,中华民国年间废2座。1950—1960年拆除14座,现仅存苗山镇五色崖赵氏节孝坊。

五色崖赵氏节孝坊,位于莱芜区苗山镇五色崖村中部南北大街中间,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为本村白珣之妻赵氏建造的节孝牌坊。

据记载,五色崖村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相传村西蟠龙山上有神奇的五色石,故称“五色崖”。这里群山环绕,环境幽美,有民谣:“九顶蟠龙山,溪水哗啦泉,朝阳梅花洞,雪花桥一孔。”2015年,五色崖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的传统文化村落。

据传,当年五色崖村一个叫白珣的庄稼人与当地和庄的赵氏结婚,并育有两子——白丹彩与白丹凤。白珣37岁因病亡故,留下赵氏寡居。她贤惠持家,任劳任怨,养育孩子。两子也争气,都考中秀才。赵氏九十多岁无疾而终,她的两个儿子为了感恩尽孝,意欲为母亲立坊。同治皇帝见到呈文后颇为感动,下旨建节孝牌坊。由于五色崖村较为闭塞,因此这座牌坊并不广为人知,加上村民的呵护,从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赵氏节孝坊整体为两柱一门三檐式构造,由基座、立柱、夹柱石、字板、额枋和檐顶构成,总高6.2米,面宽5.32米,进深1.7米。牌坊全部由石灰岩构筑,共用石料99块,各构件之间除了用仿木的卯榫结构外,还用铁箍固定,十分坚固,至今保存完好。

自下而上,牌坊底部是硕大的基石,承托夹戗两根立柱。立柱前后刻有楹联,前面为“茹蘖合冰一片真心光日月,幽芳劲草百年人瑞祝华嵩”,后面为“兰芬桂馥九重恩诏焕丝伦,玉映金辉一朵慈云光绰楔”。立柱前后有夹柱石夹戗,其上雕刻石狮。立柱外侧也各有夹柱石,为“壶瓶伢子”造型,其上装饰雕刻蛟龙。牌坊中部是上下额枋和字板,字板坐于下额枋上,由四块方石支撑。方石之间的花板多已损坏,只在残件中依稀看出镂空的菱形纹。字板南面阳刻“柏节松龄”四个大字,正楷书写、端庄饱满,几乎占满了整个石面;北面阴刻“旌表白珣之妻赵氏节孝坊”,落款“同治二年荷月”。

牌坊上的文辞是由曾经在京为官、后罢官返乡的莱芜片家镇人潘绍烈所书。上额枋之上均匀置四块方形坐斗,正中央是硕大的“圣旨”牌,两侧坐斗间各安插“绗”字纹方形花板,花板下部挂云纹如意头装饰。坐斗上则安装纵向的托檐石件,向外连接方头垂柱。垂柱间则有挑檐的骑马雀替。次间是两根外伸的短额枋,头饰做成仿木的“霸王拳”形状,其上坐斗、花板、托檐石件与正间相同。檐顶为庑殿式,正楼高、两边楼低,檐顶上部四角鸱吻装饰只剩一块,檐口雕刻出瓦隆、瓦当和滴水。

除了这特殊的建筑构造,牌坊上的图案纹样与雕刻工艺也颇为精彩。其上的图案诸如神话人物、祥禽瑞兽、瓜果花草、祥云博古等,皆生动形象、精致而清晰。雕刻手法应用了浮雕、透雕、阴刻、阳刻等多种技艺,工艺精湛、形态逼真,使牌坊凸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人物雕刻都是诸神形象。夹柱石下部“方鼓子” 正面是高浮雕门神和天官。上额枋南面是“寿星与八仙”图,这种题材明显 与“寿”有关。画面中,中央是正襟端坐于圈背宝座上的老寿星,额头凸出、白髯垂胸、慈眉善目,一手抚膝, 一手托仙桃,身后龙头拐杖挂宝葫芦。寿星左右分立童子,眉目清秀、笑逐颜开,两手各持莲荷。两侧分列八仙,形态和形象也是各具特色。牌坊上的祥禽瑞兽、瓜果花草也雕刻得极为细致, 都包含着美好的吉祥寓意。在牌坊北面额枋上还有博古图案。

赵氏节孝坊虽然体量不是特别巨大,但由于其立于狭窄的村巷上,显得饱满而端庄。整个牌坊古朴有致、 玲珑俊挺,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装饰雕刻,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独特性不仅为研究牌坊建筑和雕刻提供了很好的样板,也为进一步解读中华牌坊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3年10月,赵氏节孝坊由鲁政字[2013]204号文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莱芜印象——文物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