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南文字村张家大院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在苗山镇南文字村,你会对梁思成关于中国古建筑美学的这句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张家大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设计精巧、外观典雅、建筑考究,是明清时期典型的鲁中山区传统村落建筑,也是莱芜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南文字村位于莱芜区东北23公里处,相传这里在后魏、北齐、隋代曾是嬴县治所。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一说法:因村庄东西各有河流一条,向南流淌交汇于三元宫后的响水湾中。村北有小北山,山前有一宽阔的通道,故象形于“文”字,谐音“文字现”,表示“文字出现之意”。2014年南文字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2014年被评为省级宜居村落,2015年入选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省级传统文化村落。

南文字村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清朝初年,张四教第六代孙张峦从张家台迁居于此。受读书世家影响,张氏一族承袭世传,耕读继世,忠厚传家,几代都较富足,人丁兴旺。

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村人绕村建围子墙。围墙长宽各约1公里,墙高7.5米,墙厚5米。全部乱石砌成,并取名“祭圣寨”。围子设四个门,四门上方有题额:东门“会齐”,西门“瞻岳”,南门“安调”,北门“德胜”。还设有新北门、东南门,小便门等十门。张峦有四个儿子,按支派分在四门附近。四大门户各显神通,开始大兴土木,逐渐形成了张家大院。

从规模上看,张家大院呈梯形,南窄北宽。北首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约130米,总面积26000平方米,约40亩地。张家大院建有四面围墙,四面均有大门。南门为“会旗”,北门为“宣盛”,西门为“瞻鲁”,东门为“齐鲁”。如果说南文字全村有围墙,张家大院在围墙中又建一小围墙,使偌大一个庄园成为城中之城。由于张氏家族大,大多家境殷实富足,各家房屋建筑争奇斗艳,厅房楼阁各显实力,长此以往,形成了鳞次栉比的大片豪华建筑,蔚为壮观,有“小曲阜”之称。(插图8-1)

张家大院东、西两门以一条通道相连,把大院分为南北两院。东门外立有旗杆座、上马石。其大门条石基依然还在。人一般是从东门出入。门左侧还有一棵百年老槐树,足以看出此处当年的气派与繁华。沿东西通道北侧是两座大门,代表着四个大户家庭,南侧只有小便门可通。由于张峦后辈分为四大支系,其后人相继组成新的族支,各族支在园内各有建筑,每支自成体系,但都是四合院式。现在可以看出,在这所庞大的大院里,有26处四合院落。整个大院有二层楼4座,南北两大院各有两座。有大厅房9处,大小房屋300余间,而且20多处院落全部相通,其个体与整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从建筑风格看,张家大院整体呈大的四合院式。整个张家大院的南大门是正阳门,垂珠联珑样式,雄狮把门的槽里门。正门过道后是山屏门,几乎每一个院落都有山屏门,进山屏门就进入了正院。对着山屏门的是前出厦的厅房。全大院9个厅房建筑模式几乎相同,四梁八柱高台阶,大门坎,雕花门,漏花窗,两山墙磨砖成形拼成图案。两边方砖各雕吉祥花纹。虽建筑历经风雨剥蚀,但仍风姿犹存。厅房梢脊都建有烧制的各种神兽造型,四角挑檐梢头,两梢飞龙翘首,青砖青瓦,肃穆伟岸。厅房两侧是东西厢房,天井有的是石子铺路,有的是方砖铺路,有的是青石板镶成。各个院落不尽相通,各有千秋。在正厅房两侧夹道都有小便门通往其他院落。整个大院20多处宅院都能户户相通。

    在南北两大院落中的4座高楼。均为两层,高约15米。是专用来观察情况以备不测的重要设施,常年有人居住,一遇险情可立即通报。这是在其他民居中不多见的特殊设施,也为整座庄院增添了几分神秘。整个张家大院方正有序,布局严谨。

在张家大院以北有玄帝阁,内有石碑数方,在村委大院墙基上保存着一块碑,上磨光浮雕,图案清晰可辨,刻有对联一幅,为“路从深处得仙境,人到过来悟化机。”从石碑工艺的精美,可见当时玄帝庙的香火鼎盛。村南有观音堂,至今保存十分完好。庙内有《重修观音庙记》石碑一块,碑是张四教第六代孙张峦所立,立碑时间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碑文中说:“康熙四十一年,余移居文字现庄,十有二年矣。”

 2015年,南文字张家大院由鲁政字[2015]142号文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莱芜印象——文物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