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中共山东省工委历史陈列馆


中共山东省工委历史陈列馆是莱芜区2020年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一期项目以建设党性教育基地为核心,总规划用地面积10.6公顷,投资1.26亿元。主要包括新建山东省工委历史陈列馆、红色文化主题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及鹁鸽楼村早期共产党员故居群落,新修刘仲莹大道,打造河道滨水景观,营建红色主题花海,整修红色文化主题民俗集群等。

陈列馆建筑面积约4970㎡,展陈面积约3300㎡,主要包含八个部分,分别为:“星火初燃,光耀齐鲁”、“腥风血雨,前仆后继”、“独立斗争,探索前行”、“铁血担当,自建工委”、“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南征北战,彪炳千秋”、“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不朽的丰碑”。该项目由莱芜区委区政府主导,牛泉镇党委政府、嬴泰文旅集团承建,北京大地风景、上海诚唐等权威机构参与规划设计,于2021年1月中下旬竣工启用。

陈列馆项目与区域内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指挥所、山东小三线纪念园、新华军工纪念馆、709文旅产业园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鲁中红色文化体验区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里就是山东的红船。1933年山东省委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后,全省各地党组织彻底失去了统一领导;1935年,刘仲莹等人建立山东省工委后,经过不懈努力,恢复了全省党的工作的统一领导,并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正是山东省工委的建立,改写了山东省委迭遭破坏的历史,开创了全省党的工作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革命之火从这里燃遍齐鲁大地。可以说,山东省工委的建立是山东革命事业危急关头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山东革命工作重整行装再出发、高扬风帆再起航的新起点。

山东省工委为山东省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山东省委成立以后,原来紧紧团结在山东省工委周围、一大批在革命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的优秀党员干部,被派往山东各地开展工作,其中,派鹿省三到了鲁东地区、派刘仲莹到了鲁西北地区、派刘莱夫等人以金乡、单县为中心建立鲁西南特委、派黄仲华回到莱芜、派张天民到了淄博。他们迅速与各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发展党的工作,全省各地的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党员达到2000余人,呈现出燎原之势。到1937年10月,全省各地的党组织大体重建和恢复起来。

刘仲莹在鲁西北工作期间,继续坚持忘我的工作,风里来雨里去,饥一顿饱一顿,终因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肝病,导致无法进食,组织上把他送回老家,他怕影响工作,没几天又回到了鲁西北。后来病情急剧恶化,组织上就派冯子华护送他到济南齐鲁医院接受治疗。此时病魔已经让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对冯子华说:“我不叫李济安,我叫刘仲莹,为了革命才改的名。我的家在莱芜,我有个舅父在济南,等我死后,你找他帮忙把我的后事办了”,那年刘仲莹年仅27岁。刘仲莹之所以委托冯子华找舅父办自己的后事,是因为他自己知道那个时候,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根本无力为自己张罗后事。遵照刘仲莹的遗嘱,冯子华花了15块大洋,雇人用地排车把刘仲莹的遗体拉回了鹁鸽楼村的老家,当他的遗体运回村里的时候,一家人以为是特务用的一个阴谋,竟都没敢出来看个究竟,就吓得躲到了山上。直到村里有人向他们确认了这个消息,他们才敢下山,看到刘仲莹遗体的一霎那,一家人无不痛哭流涕。冯子华七八十年代再次见到刘仲莹的后人时,饱含深情地说:“刘仲莹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富裕家庭和青春年华,当之无愧是舍富吃苦党的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仲莹用年轻的生命证明了什么是信念的坚守,什么是信仰的忠诚,这不正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源泉吗?正是有无数像刘仲莹这样的坚定共产党人,省工委建立以后,各地党组织才不断发展壮大,如燎原之势燃遍齐鲁大地。

山东省工委为山东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干部队伍基础。从部队上来讲,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省委从济南移驻泰安,在泰安莱芜等地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1938年1月1日,省委直接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当时队伍有169人,全部是济南、泰安等地紧紧围绕在山东省工委周围的党团员。徂徕山起义的同时,莱芜县委相继组织了莲花山、金蚕寺、大英章、黄庄等地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共200多人,也都是紧紧团结在山东省工委周围的党团员,这200多人先后被编入四支队,成为四支队的重要力量。抗战期间,四支队这支省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被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第四旅、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三师第四师;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7个军源头都来自于这只部队。

从地方上来讲,见证参与了山东省工委建立这段历史、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的那批党团干部,抗战期间大都成为山东地方抗日政府的骨干力量。

就莱芜本地来说,徂徕山起义后,为了保障部队供给,省委和四支队派孙启明、毕指南、亓象岑、王其人、亓善青等人返回莱芜,2月8日(正月初九),在塔子村组建四支队驻莱办事处。

4月10日,山东省委和四支队授命莱芜县委和四支队驻莱办事处在莱城召开300余人参加的莱芜各界抗日人士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莱芜县行政委员会,这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和四支队直接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她的建立标志着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莱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就全省来说,徂徕山起义后,省委决定第四支队分两路活动:洪涛、林浩带领第一、三、四中队编成的第一大队从莱芜向北发展;黎玉、赵杰等带领第二、五、七中队编成的第二大队南向蒙山、费县、沂水一带发展。4月28日,南北两路部队在莱芜城胜利会师,改编为三个团。5月,按照中央给省委的指示(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郭洪涛到达山东,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见证参与了山东省工委建立这段历史大批党团干部,被派到各地开展工作。林浩率省委和四支队机关及部分部队东去岸堤、坦埠一带开辟沂蒙山区根据地;郭洪涛率第二、三两个团南下滕县东部支援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反击国民党土顽势力的斗争;第一团仍留在泰山区活动。不久,第四支队各路部队在岸堤一带会师,集中力量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在莒南成立的山东省政府,是全国第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省政府。下设六个厅,其中四个厅局长与山东省工委、与莱芜有着直接的联系,像担任过莱芜县委书记的刘居英任秘书长兼公安局长、担任过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梁竹航任民政厅长、担任过梁竹航县政府青年训练班教育长的梁希文任教育厅代厅长。

山东省工委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省工委建立后,认真总结、分析莱芜党组织独立坚持斗争三年之久,保存、发展党的力量较好的原因,就是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群众,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稳扎稳打开展工作。就像毛泽东后来提出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所以省委重建后,身为组织部部长的赵健民向黎玉汇报说:“现在,全省除莱芜有一些雇农、贫农、手工业工人外,其余多为学生、小学教员等小知识分子……现在回想起来,过去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确实是提了一些过高的要求,使党的力量脱离了群众。这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下功夫纠正的地方。”

也正是源于省工委对群众工作的自觉探索和认识,为山东省委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后来全省各级党组织都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凝聚了最广泛的革命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的壮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国家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东省工委这段历史,以刘仲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浴血担当,负重前行,在中共山东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执着追求,艰苦奋斗、忠诚奉献的使命担当,实事求是、扎根群众的优良作风,闪耀着熠熠生辉的璀璨光芒,这一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也为后来山东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莱芜战役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