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小北冶冶铁遗址


莱芜具有悠久的冶历史,冶炼技术早在汉代初年就相当发达。迄今为止,有据可考的汉至元代的古冶铁遗址就有36处。其中,高庄街道小北冶村北的冶铁遗址最为著名。

小北冶冶铁遗址有村南的黄石山采矿遗址、村北冶炼遗址和莱芜铁冶提举司遗址组成,是山东一处集采矿、 冶炼、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重要冶炼基地。

黄石山采矿遗址。黄石山,又名大石山、九龙山、铁冶山,最高处比河床高约60米。遗址东临汶河,西越山巅。遗址东西长1000米,宽百余。自东而西有8个矿坑,其中东边的最大,东西长200米,宽60米,深30余米。选矿后剩余的矿渣,运到南边的山上,形成了9个小山头,村民因之称为九龙山。村民用山头东边的沙土时,发现了部分隋五铢、唐开元通宝等散存钱、铁镐和同时期的瓷片。                          

村北的冶炼遗址现为农田,东临汶河,遗址东西长1000米,宽近200米。在遗址中部有东西向的一条土堰,堰上呈现厚1-4米不等的文化层。地表散布着一些碎炉渣、小铁块,曾发现一个大炉。采集的标本较多,代表性的主要有隋代的黄釉瓷罐口沿、圆饼状碗足、铁釜,唐代的瓷盘、宽矮的浅圈碗足等器物,宋代的小圈状碗足、黑釉碗,明代的砖瓦块等。还发现有木炭、焦炭,说明小北冶冶炼是使用木炭和煤作燃料。小北冶冶铁用炭极便,南临南冶和验货台两村,原产天然焦炭,用天然焦炭冶铁,易于脱硫,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

铁冶提举司遗址,位于冶炼遗址的西北角。中华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载:“明铁冶提举司,在县东南八里南冶庄大石山下,宣德年间革,署前戒石铭残刻犹存。” (《莱芜历代志书集成》,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社,第446页在此西北角发现一块残碑和一排用大石砌成的房墙基,即铁冶提举司房基。

莱芜历史上矿冶业较发达,因此设官管理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境内的嬴城就设有铁官。到了五代的后周时,在今莱芜置莱芜监,宋代沿袭,是主管矿冶业的政区,与徐州利国监同为京东路两大冶铁中心。元朝时,设济南莱芜等处铁冶都提举司,秩正四品,管理山东境内的矿冶业。

明初铁冶提举司于洪武六年(1373年)设立,司址由莱城迁至此,至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废除,共存在了60年左右的时间。

从遗址采集的标本和有关的史料来看,遗址面积较大,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历经隋至明代宣德年间,先后长达八百余年,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深1-4米不等,有采矿、冶炼、居住和管理机构。是一处重要的综合性的矿冶遗址。

1992年6月,小北冶冶铁遗址由鲁政发[1992]77号文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莱芜印象——文物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