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莱芜早期革命活动遗迹


早期的革命烽火,而今已处处燎原。云台山和尚洞、刘仲莹故居、山东省工委旧址等早期革命活动遗迹已作为重点文物被保护起来,并对游人开放。它们在向后人陈述过去的历史风云,也仿佛在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百倍珍视现在和未来,让红星闪烁,让红旗永飘。

一、云台山和尚洞

云台山,又名龟山、龟(归)寨山、聚圣寨,位于莱芜区牛泉镇中部,海拔578米,距莱芜城15公里。南连夹谷峪,北邻泰莱平原。这里山势奇特,怪石突兀,姿态万千。满山松柏纵横,遍地奇花异草。远望其山,似龟形,所以名龟山。因山有寨,明末士民多避乱于此,所以又名龟寨山、聚圣寨。因主峰顶为平台,常有云雾缭绕山间,所以又名云台山。此山如雄城巍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的夹谷会盟便发生于此地。

和尚洞,位于云台山北麓。洞口朝西,分内外两个洞,外面是大洞,里面是小洞。大洞宽12米、高7米、进深4米。进洞不远,洞底骤然上移,洞身收缩成竖立的豆荚形状,只能容1人侧身弯腰进出,这就是内洞。内洞深不可测,至今无人知晓洞深。相传从前有一和尚在此修炼,每天打坐念经。一日和尚正在念经,忽然一起一落,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心中暗喜,以为要修成正果了,这时只听一声鞭响,和尚落地不动,原来洞上有一蟒蛇作怪,被牧羊人发现用鞭吓跑。和尚惊吓之余,离洞而去,因此得名和尚洞。1932年秋,中共莱芜县委就在这个洞里秘密诞生,并推选刘仲莹同志担任县委书记,从此揭开了莱芜历史的新篇章。2001年原莱城区委为刘仲莹塑像的同时,在和尚洞正下方镶嵌了红褐色大理石,简要介绍了中共莱芜县委员会诞生地云台山和尚洞及县委成立时的情况。文为:

 “和尚洞,位于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境内云台山北麓。相传曾有和尚在此修行,故名。

一九三二年秋,中共莱芜县委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刘仲莹、鹿省三、黄仲华、窦光宇、刘伯戈、毕指南、吴卓先、周茂森、马振川、鹿丕山、于炳琛、刘立三、张永泉等。刘仲莹主持会议,并向大家介绍了中共莱芜县特支建立后党组织的发展及活动情况。省委特派员老张(化名)传达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建立中共莱芜县委的决定,并作了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讲话。会上通过提名表决方式,推选刘仲莹任县委书记,黄仲华任组织委员,毕指南任宣传委员,刘伯戈、周茂森任委员。从此,莱芜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共莱芜县委之所以在此建立,一是云台山周围是当时莱芜党的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群众基础较好;二是此处比较隐蔽,较为安全。

云台山背阴面的山脚下,矗立着“红旗飘万代”纪念碑。该碑于1991年由原中共莱芜市委建立。碑体呈假山状,体高5米、宽3米、厚1.5米。通体用花岗岩石块砌成,阴阳镶嵌黑色花岗岩石碑面,像摩崖状。顶端像飘扬的红旗形,别具一格。碑阳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杨得志题写的“红旗飘万代”五个行书大字。碑阴碑文为书法家朱学达书,阴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重要的史料价值。碑文为:“中国共产党莱芜县委员会一九三二年秋于云台山和尚洞成立,刘仲莹当选为书记。中共山东省委派员出席会议。莱芜是山东省建党较早的县之一。一九二六年即建立党组织,后中断。一九三一年共产党员刘仲莹受组织派遣,从上海回莱芜重新建党。县委的成立揭开了莱芜历史的新篇章。党的队伍日益壮大,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全县人民前仆后继,牺牲奋斗,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如今,莱芜的党和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团结实干,奋发进取,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云台山光辉千秋!特立石永志。中国共产党莱芜市委员会。公元一九九一年七月一日。”

和尚洞西侧的平地上,矗立着刘仲莹雕像。雕像是2001年由原中共莱城区委员会用汉白玉石雕塑的。雕像高1.5米、宽1米,底座由红褐色大理石砌成,高1.8米、宽1米、厚0.5米,正面刻有“刘仲莹(1911-1938)”字样,背面是刘仲莹的生平简介。整个雕像设计考究,气势恢宏,巍然屹立。特别是刘仲莹汉白玉半身雕像,雕工精细,栩栩如生,英姿勃发,发丝缕缕可见,双耳挺立,双眼炯炯有神,凝神着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关注着这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仿佛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要珍视现在,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观者无不为之肃然起敬。

瞻仰完中共莱芜县委旧址和刘仲莹雕像,下山北行约1公里为鹁鸽楼村。刘仲莹故居即位于该村中间,为东西两院,当时刘仲莹主要居住在西院。西院长宽各12.5米,有房7间,北屋3间,东西长7.37米、宽4.5米、高5米,为草房。东接草顶大门一个。西有小石楼一座,南北长5.44米、宽4.8米、高7米,石墙小黑瓦屋面,东屋两小间(现已倒塌),北间是通向东院的过道,南有石墙栏圈一个。东院东西长23米、宽8.4米,主要是放柴草、养猪等的杂院。故居建于清代,1995年进行了翻修。现北屋为陈列室,陈列着刘仲莹生前用过的物品。西小楼为展览室,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形式,再现了刘仲莹领导学生运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开展建党、抗日救国等革命活动的一生。

刘仲莹,原名刘盛玉,曾化名李济安,范明生,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人。1911年农历2月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6岁开始上学,1925年秋进入县中就读。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并广泛涉猎各种进步书刊。为了团结更广泛的进步力量,他和好友徐干晨、毕指南等人组成了学生联合会,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开展抵制日货、掀神像、宣传放足和打倒土豪劣绅等革命活动。一时间,刘仲莹成了组织、开展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社会影响颇大。1928年秋,刘仲莹从县中毕业。1929年初,他被选拔到县农会工作。在县农会,刘仲莹除了干好份内工作,还积极阅读高尔基、鲁迅等人的作品,悉心钻研农会的斗争方针和策略,提出了“农民的希望寄托于农会,农会的工作依靠学生和工友们的配合,三者必须联合起来”等主张。这些精辟的见解,对农会工作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1929年秋,刘仲莹考取了济南省立高中。时值左翼作家胡也频在该校执教。在胡也频的帮助下,刘仲莹阅读了《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唯一真理,进一步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1930年5月3日,在纪念济南惨案两周年的群众集会上,胡也频因发表演讲抨击时弊,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缉捕名单,不得不离开济南去上海。刘仲莹为追随胡也频,不久也到了上海。刘仲莹到达上海以后,先是在复旦大学当旁听生。1930年底,由胡也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放弃了学业,被分配到闸北区做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党组织派他回莱芜开展党的工作。刘仲莹回到莱芜,先是在口镇、鹁鸽楼等地积极进行活动。后又到县农会、县师范讲习所等处,在工人和学生中间进行宣传发动。经过近一年的奔波,刘仲莹成功地发展了5名党员,建立了中共莱芜特支,并亲任特支书记。此后,他又积极慎重地扩大党员发展对象的范围,努力壮大莱芜党组织的力量。到1932年秋,全县已发展党员70多名。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于1932年秋后在云台山和尚洞成立了中共莱芜县委,刘仲莹当选为县委书记。

中共莱芜县委成立后,为进一步开展党建工作,刘仲莹和县委其他同志研究制定了发展党员的范围和秘密工作原则。他以此为方针,大力开展建党工作,成功地在一些村庄建立了党组织。为适应党组织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1933年刘仲莹组织建立了党的4个分区委,在县农会成立了特别支部,在县师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3年,中共莱芜县委在县农会召开第二次县委会。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在白色恐怖下确保党组织的安全,并继续稳妥地发展党员,以积蓄壮大党的力量等问题。会后,刘仲莹为落实会议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发动大家捐款,于1933年9月开办了文成书局。二是想方设法对所有党员进行精心安插,有的任小学教员,有的在县农会工作,有的在其他群众组织任职,使大家均有合法的社会职业作掩护。三是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破坏,刘仲莹发动县委成员,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在辽宁大连、山西绛县、青岛等地建立隐蔽点。四是于1933年7月1日创刊了不定期的县委机关报——《战斗》,对全县党员进行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气节教育。

正当莱芜党组织生机勃勃向前发展的时候,1933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遭到了破坏。莱芜党组织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多次遭到敌人摧残。7月的一天,国民党反动派以我党员之间的信件为线索,到鹁鸽楼小学抓捕共产党员窦光宇。此时,刘仲莹正在学校里与几位同志研究工作。敌人突然包围了学校,刘仲莹机智地佯作去找村长,回家换了衣服,扛起锄头直奔山岗而去。其他党员也相继脱险,敌人一无所获。是年4月,为外出寻找上级党的关系,他不顾家人的阻拦,卖掉2亩土地以筹集经费。到达上海后,他有时住简陋的小店,有时露宿于街头。为尽快找到党组织,他想方设法、四处奔波:或是利用原有的关系,询师访友,或是进工厂、入码头。他就像一个迷失了归途、寻找母亲的孩子,在马路、里弄间惆怅、徘徊,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党的任何音讯。8月,刘仲莹返回济南,在省立图书馆被国民党省党部特务逮捕。被捕后,他坚称莱芜党组织已停止了活动。被关押20多天后,由国民党莱芜县党部常委尚立斋(后加入中共)保释。刘仲莹回到莱芜后,立即向县委作了汇报。

1935年10月,代理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刘伯戈,伙同县委委员周茂森自首叛变,出卖了莱芜党组织。随后在全县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其主要目标便是刘仲莹。农历10月2日晚上,叛徒刘伯戈亲自带领捕共队直扑鹁鸽楼村。此时,刘仲莹正和几名同志研究工作,听到狗咬声,马上预感到情况不妙。刘仲莹即刻指挥同志们分散隐蔽,然后自己在夜幕的掩护下,翻墙越院离开村子,隐蔽在了云台山上的狼猫子洞中。敌人扑空后,恼羞成怒,立即派便衣特务将鹁鸽楼村及其附近山岭监视起来。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家人无法上山送饭,刘仲莹也不能随意走动,整整被围困了7天7夜。敌人撤走后,我党同志以放羊为掩护到山上给他送饭时,刘仲莹已经转移,只见洞口留下了许多野菜根。

1935年冬,刘仲莹与赵健民、鹿省三等人组织成立了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刘仲莹被推选为工委书记。1936年秋,刘仲莹调鲁西特委工作,任党的专职巡视员。他先后活动在莘县、冠县一带,为恢复和新建各级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刘仲莹到任不久即到冠县成立了中共冠县工作委员会。1937年夏,中共鲁西北特委成立,刘仲莹任特委书记。

刘仲莹在鲁西北特委工作期间,给当地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对敌斗争中,一贯机智敏锐;在工作中作风踏实,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由于他的马列理论水平高,事事以党的利益为重,对同志们的错误总是毫不掩饰地提出善意的批评,因而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小棒槌”。在他的引导下,一批热血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仲莹目睹日寇的暴戾恣睢而为之发指。他化激愤为力量,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他风里来雨里去,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上。就这样,他在日夜操劳下,不幸积劳成疾,患了肝病。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说:“要靠革命意志把病抗好! ”后来他的病情日渐加重,组织上把他送回老家治疗,但他怕影响工作,几天后又返回了鲁西北。不久,他病情急剧恶化,组织上把他送到济南齐鲁医院治疗,但终因病入膏肓而无法挽救,不幸于1938年3月28日去世,时年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