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汶阳遗址


汶阳遗址位于莱芜区鹏泉街道汶阳村汶河之阳的高台上,西邻牟汶河。遗址南北长670米,东西宽420米,台高出四周平地2.5米左右,表面呈鱼脊形,文化层在地下0.3米左右,厚约0.5米至1米。

汶阳村的钱塘江大街把汶阳遗址分成南北两部分,其中遗址南端和北部东片分别被企业占用。

南半部分遗址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的陶瓷器片,多呈现汉和宋元时期的文化内涵。在东北部,耕土层下断壁是南遗址最可宝贵的区域——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叠压地层。在这里发现过一枚箭镞。箭镞制作精美,其材质属于灰绿色硬绿泥石千枚岩,有使用痕迹。说明了汶阳遗址正是“从大从弓”的善射民族东夷族人创造的辉煌文明。另外,还发现有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高规格的陶器残片,主要有实心鬶足、袋状鬶足、鬶流、鬼脸型鼎足、黑陶片、蛋壳陶片,其中有一件比较完整的红陶鬶。

北半部分遗址则多是龙山文化和汉代后的冶炼遗存,其主要分布区域是西北高台地。在这里发现了珍贵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片,还有墓葬和制作石箭簇的作坊。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有石器、骨器、蚌器、玉器和陶器。石器有斧、锛、凿、镞、球等,分打制和磨制两种。石镞有长方形、柳叶形和三角形等几种,有的琢制成形,尚未进行加工。在这之前的后李文化时期,主要使用骨制箭镞,此期则有了石制的箭镞,特别是两冀如燕飞行的宽翼后长锋石镞,具有更强的杀伤力。此期,石箭镞、骨箭镞和石球被广泛地应用到狩猎和作战中,成为狩猎的重要工具和战争的重要长兵器。

骨、玉、蚌器等中有骨笄、玉钺和蚌镰。笄是固定头发用的、也可能作针灸用;玉钺用于祭祀并代表着权力;蚌镰可作为收获栗类和分割食物的工具,都是当时生活中的重要器物。

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白陶鬶片和一件红陶鬶以及一些鸟喙形鼎足。陶鬶和鸟喙足是东夷人所信仰的鸟图腾器,它们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这一时期,制陶采用了快轮技术。

汶阳遗址中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器物特点突出,磨制光滑的骨笄、石镞和造型奇特的鸟型陶鬶,分别体现着东夷人的信仰、审美观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根据考古勘探和出土器物的综合判断,汶阳遗址为时间上限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500年。此外,遗存的大量汉至唐宋元时期的陶瓷残片和铁渣,并有窑址的发现,说明汶阳一带在汉和唐宋元时期是一个大的冶炼聚落中心。

汶阳遗址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延续时间较长,为我们研究汶河上游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又为证明汶河上游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从新石器时代至元代,长达几千年的人类文化遗存,使这个遗址成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一处最有研究价值的遗址之一。

2019年10月16日,汶阳遗址由国发〔2019〕22号文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