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土地革命时期的莱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后,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回到山东,开始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各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各地党的组织也开始建立和迅速发展起来。1925年,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吕家芹村吕若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莱芜第一个中共党员;1926年,莱芜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吕家芹村支部秘密建立。吕家芹村党支部建立后,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以发展农会会员的名义,在周边地区秘密发展党员。到1927年9月,全县已发展党员60多名,建立支部7个。以此为基础,根据省委指示,在马守愚指导下,成立了中共莱芜区委,吕若侃任区委书记。同月,山东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泰莱县委,马守愚任书记,吕若侃任组织委员。泰莱县委成立后,鉴于泰安地处津浦路要冲,省委指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交通相对闭塞的莱芜。县委积极领导开展地下斗争,在组织宣传发动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决定举行武装暴动以鼓舞人心,但几经周折,暴动未能发起。山东省委认为莱芜是“闭塞之县”,莱芜区委“党的基础及农协的领导权完全操诸破落乡绅之手”,泰莱县委不应再把莱芜作为活动中心。为此,省委于1928年2月15日致函泰莱县委“以当地有职业的同志组织之”,工作重点仍放在泰安,“莱芜区委取消,各支部直属县委。”不久,省委调马守愚到青岛工作,由于赞之任书记。3月,省委调于赞之去昌邑县工作,由王仲修代理县委书记。4月,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北伐军进占泰安、莱芜,国民党到处抓捕共产党员,各地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许多共产党员被迫隐蔽。在此情况下,泰莱县委与省委暂时失去联系,活动被迫中断。

1930年,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人刘仲莹,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党组织派遣回到莱芜。从此,莱芜大地上重新树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1931年,刘仲莹在发展黄仲华、毕指南等人入党,建立党小组的基础上,与济南市委书记胡萍舟和泰安县党的特支取得联系,建立了中共莱芜特支。先后领导开展了改造国民党县农会的斗争和县师学生运动。通过这些斗争,党员经历了一次锻炼,威信得以提高,党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促进党的工作在莱芜的进一步开展,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派员帮助建立中共莱芜县委。1932年,中共莱芜县委在云台山和尚洞成立,拉开了20世纪30年代莱芜党组织重新崛起的序幕,具有重要意义。中共莱芜县委陆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933年夏,县委在党组织领导有力的地方先后建立了4个党的分区委,召开了党的第二次县委会,认为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党的力量极为薄弱的情况下,党应该继续贯彻隐蔽的方针,继续努力发展党员,建立与扩大党组织,在长期隐蔽的斗争中,不断积蓄力量。会议决定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党的政治主张和工农红军在苏区反“围剿”取得胜利的宣传,扩大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会议还要求利用各种可能的公开合法的组织形式,开展对敌斗争。妇委会、读书会、雇工组织等应运而生,党的威信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和部分政府官员的仇视,他们利用停发活动经费等方式,企图迫使农会关门。干事长孙启明等识破了国民党县政府的阴谋,不屈不挠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此同时,开展全县范围的反国民党县财政局长毕华桥的斗争、清查财粮科浮银的斗争、控告贪赃枉法的乔法官的斗争等,这些斗争虽然有的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但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地方劣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各级党组织的斗争信心和勇气。但此后不久,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加之省委和泰安中心县委连续遭到破坏,县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特别是刘伯戈、周茂森叛党后,莱芜县委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暂时转入低潮。为了保障党的联络畅通、防备敌人的再次搜捕,县委提出了灵活隐蔽的策略,决定开办一处书笔文具铺——文成书局,开展地下斗争,用以文会友的方式团结影响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抗战爆发后,受文成书局影响的大部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树起的抗日大旗下,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革命队伍,并相继成为革命骨干力量。1935年,文成书局遭到破坏。

1933年7月,山东省委遭破坏后,山东各地党组织失去了党的统一领导机关各地党组织均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随着全省党组织的逐步恢复和发展,济莱党组织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领导机构,以指导全省进一步开展党的工作。1935年初冬,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从济南赶到莱芜鹁鸽楼村,与刘仲莹、鹿省三、黄仲华等秘密商讨后,成立了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推选刘仲莹任书记。省工委积极开展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工作,为山东省委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莱芜印象——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