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莱芜有个“国际点”,述说一段难忘的红色岁月


在莱芜区茶业口镇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名叫中茶业的村子,村子里有一个“国际点”。

这个名字,在今天听起来有些突兀,但作为一个宣传抗日斗争事迹的展览馆,在20世纪60年代末建成以后的数十年间,却是名闻遐迩。



▲茶业民兵抗日斗争事迹国际开放点

“国际点”:全称“茶业民兵抗日斗争事迹国际开放点”

7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地处鲁中的莱芜区,是当时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山东乃至华东地区抗日斗争的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期间,莱芜军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联合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乡的钢铁长城,在伟大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1年秋天,山东抗日形势逐渐恶化,当时的中共泰山区地委、专署以及泰山军分区所属的重要部门,陆续进驻到了地处莱芜北部山区的茶业口镇。从那时起,茶业口镇及周边地区便成了日寇扫荡的重点地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莱芜北部山区特别是茶业口镇一带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展开了浴血奋战,尤其是茶业口镇的抗日民兵游击队、青年抗日联合会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巧妙周旋,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966年,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同志在了解了茶业口镇民兵抗日斗争事迹后,深受感动,并亲自接见了中茶业村的抗日民兵英雄“爆炸大王”李念林。随后,报国防部批准,决定在中茶业村建立“茶业民兵抗日斗争事迹国际开放点”和民兵训练基地,以宣传弘扬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并利用地雷战实弹演习的形式开放参观。“国际点”的建设由山东省军区泰安军分区主持,莱芜县武装部具体实施,1966年秋开始兴建,1969年春建成。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90平方米,共有三排房屋。第一排是“民兵斗争事迹展览室”,有352平方米,分为三个展室,内有模拟沙盘、实物展柜和图片资料。第二排是接待室和会议室,第三排是休息室。

在“民兵斗争事迹展览室”中,有两个著名的民兵英雄,他们都是茶业口镇人,一个是中茶业村被人们称为“爆炸大王”的李念林,一个是刘白杨村的“跳崖英雄”刘俊林。

李念林: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闻名世界的“爆炸大王”

李念林生于1916年,幼年因家贫未上学。1938年初,日寇侵入莱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本村担任自卫团通讯员的李念林目睹这一切,内心激起对日寇的强烈仇恨。1939年夏天,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一排长张金发到中茶业村发展游击小组,李念林第一个报名参加。1940年,他担任本村民兵队长,带领民兵站岗放哨、传送情报、保护抗战物资等。1941年初,日军对茶业口一带频繁进行“扫荡”,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李念林苦思冥想杀敌之策。他从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挖陷阱拉绊绳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尝试用几枚大手榴弹制成爆炸装置。1941年9月18日,李念林用自制的两颗铁地雷炸死炸伤了11名日军。这让隐蔽在附近山上观看地雷战的廖容标司令员等十分兴奋,李念林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当时的《泰山时报》以《爆炸大王李念林》的大字标题作了报道。“爆炸大王”的称呼就此传开。1942年1月,李念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茶业村李念林故居

吃了不少苦头的日军开始使用扫雷器,李念林眼看着有不少铁地雷被敌人挖出来。怎样破解呢?李念林苦思冥想。有一天,他突然看到那漫山遍野的石头,霎时有了灵感。他决定就地取材,把原来的“铁地雷”变成“石地雷”,再把这些“石地雷”埋在道路上或混在石堆里。这样,日军的扫雷器真的就成了“睁眼瞎”。

就这样,李念林带领民兵用自制的石地雷伏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从1941年秋至1944年夏,李念林制造出了无数的石壳地雷,他还因地制宜,研制出了踏雷、拉雷、滚雷、水雷等10多种布雷法。他带领民兵队员在道路、河边、村口、大街、小巷、门口、井台等到处设雷,还在敌人的碉堡、据点周围安放拴有毛巾、衣服、火柴、香烟、糕点的石雷。为推广石雷,上级让李念林举办石雷培训班,他还应邀到淄川、章丘、历城等地传授造雷、埋雷技术,培训了2000多名民兵地雷爆破手。

至抗日战争结束,李念林带领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300余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缴获长枪短枪180余支、子弹1万多发,割敌人电话线2500多米。1944年5月,李念林被山东省暨鲁中区武装委员会授予“爆炸英雄”称号。同年10月28日,新华社向全国广播了李念林的事迹。11月18日,美国合众社报道了他的事迹,报道称“地雷英雄李念林是一位标准的山东游击队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地雷天才”。

1947年,李念林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埠村战斗,受伤后仍坚持完成战斗任务。1948年任本乡乡长兼民兵队长,带领担架队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并带领民兵赴宁阳、泗水等地清剿残敌。战争年代李念林立功16次。1950年,出席了党中央在华北地区召开的英模大会,会上被命名为“爆炸大王”“一级民兵战斗英雄”。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授予他“全国民兵英雄”称号,1989年2月去世。李念林,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威震敌胆闻名世界的“爆炸英雄”,造就了一段不朽的人生传奇。

刘俊林:中茶业村北的那座山,因他更名为“俊林山”

刘俊林出生在茶业口镇刘白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值青春年华的刘俊林积极参加村里地下党组织的活动。1939年,刘白杨村成立了党小组,刘俊林就在党小组成员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各项宣传抗日活动,发动群众参加抗战,保卫家乡。

1941年9月初,泰山区地委决定把泰山军分区第二卫生所(即后来的泰山军分区第二战地医院)设在刘白杨村。就在卫生所安顿下来不久,驻扎在莱芜口镇的日军与驻扎在莱芜上游的日军便联合起来,对刘白杨村进行了拉网式大搜查。

那是1941年的9月22日。为了保护八路军伤员和医护人员,刘俊林带领大家挖山洞,布置床铺,抬担架,搬运物资,抢在敌人前面把伤病员及医护人员安全转移。敌人挨家挨户搜查未果,恼羞成怒,就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了大屠杀。“刘白杨惨案”激起了刘俊林的怒火和仇恨,更加坚定了跟随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

1942年10月,为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率领军分区主力部队挺进鲁东南淄河流域,中共鲁中第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汪洋和专员赵笃生带领地委专署机关干部、军分区教导营和十团一营,在刘白杨村集中培训县区领导干部。由于叛徒告密,日军从莱城、口镇、新泰、淄博、胶济路等地调集6000余名日军,于10月17日拂晓,分六路向刘白杨村袭来。刘俊林和民兵尾随在敌人后面进行打击,欲把敌人诱至另一个方向以掩护地委机关转移,但都没能成功。这次英勇悲壮的吉山之战,共毙伤敌人200余人,汪洋及200余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84人被俘。这次战斗后不久,刘俊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


▲烈士刘俊林殉国处

1944年,已到穷途末路的日寇仍在垂死挣扎,对茶业区的封锁和“扫荡”更加疯狂。顽强不屈的茶业口镇人民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斗争。4月6日拂晓,驻章丘三台庄、莱芜口镇、雪野据点的日伪军500余人企图偷袭茶业区五村联防队,在大雾的掩护下,绕道向联防队驻守的中茶业村北的火龙台(山名)偷袭,民兵发现后,便开始阻击敌人。刘俊林和另一个民兵李文福为掩护其他民兵安全转移,主动把敌人吸引到三面悬崖的山顶上。在子弹、手榴弹用完后,他们就用石块打击敌人。最后,他们砸碎枪支,随后纵身跳下悬崖,刘俊林壮烈牺牲,李文福幸存。

火龙台,位于中茶业村北,海拔614米。山的南面与东面高拔险峻,峭壁如削。战斗结束后,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泰山专署专员赵笃生等参加了刘俊林的追悼会,并将火龙台更名为“俊林山”,在刘俊林跳崖处的悬崖上镌刻“烈士刘俊林殉国处”8个大字。2015年,“烈士刘俊林殉国处”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实弹演习,振奋人心,有10多个国家的外宾前来参观

据《莱芜市志·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第43页)记载:1969年,“夏,莱芜县革命委员会在中茶业村举办的介绍茶业民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绩的民兵联防展览馆开放,先后接待智利、越南、巴西、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参观者。”此后,“国际点”开放了十多年。这期间,一批又一批的部队官兵、学校学生、地方民兵等前来参观,还有10多个国家的外宾慕名前来学习。“爆炸大王”及“跳崖英雄”的名字再次在国内外熠熠闪光。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国际点”还在村东道路及火龙台南面的山坡上设有地雷战实弹演习场,面积达35000平方米。演习表演内容有踏雷区、水雷区、空雷区、连环雷区、滚雷区等雷区。演习时,喊杀声、枪炮声、雷滚碰撞声、石雷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荡山谷,再现了当年的实战场景。

硝烟散尽,春风骀荡。今天,我们回望那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一定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抗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

本文作者 ‖ 刘恒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