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嬴秦祖里 ——嬴城遗址


嬴秦祖里
——嬴城遗址

 

嬴城遗址位于莱芜区羊里街道城子县村,1973年发现。

嬴城遗址地处平原地带,覆盖面积较大,北至城子县村北,南至嬴城南面的大、小两增家庄北,东至嬴汶河,西至仓上村一带,面积约200余万平方米。遗址包含城址、村落、军营与粮仓、冶铸场所及墓葬等类别。整个遗址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出土了一大批文物。

嬴城城址位于今城子县村的高台地上,东、北两面邻嬴汶河,南、西两面接南、北烧砟地,中南部被村庄叠压,北部为农田,分南、北两城。(插图2)

北城为不规则梯形,东墙边长397米,西墙较东墙短,东西长441米。原有东、南、北和北偏东(顺水门)4个城门。东城门石板路上,有车轮辗压出的很深的车辙。城东北角有长方形内城,东西长177米,宽约144米,只有一个西南门。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北城约始建于商代;南城东汉末设嬴郡时扩建,嬴郡旋废,城墙未形成规模,后成为民居地。

微信图片_20220129094838.jpg

北城北和东两面土层的断面上,显示出1米左右的文化层。城地表也散布着较多的陶器残片。村民在20世纪70年代前用城中土打坯盖房、70年代改河造地、80年代后挖姜井的三个时期挖城中土,挖到一批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和陶器残片、青铜器和青铜器残片、铁器、玉器、骨角器和钱币等。

嬴城遗址文化层较厚,曾出土了大量器物。

石器。有石磨棒、石纺轮、石斧、石凿、石铲、石锛、石球等。石器磨制规整、光滑,有的穿孔,做工精细,显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2001年,泰安市文物局与莱芜市文物委员会办公室联合考察后, 泰安市博物馆陶莉于当年12月7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山东莱芜嬴城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章。据孙敬铭先生《考古所见莱芜嬴秦早期文明》考证:石磨棒、石纺轮应属北辛文化的遗物。石器除新石器时代外,有的在商周文化层中伴存,说明石器在商周时还有作用。(插图2-6)

陶器。完整器有簋、尊、纺轮、瓦、瓦当、砖等,陶器残片有甗、鼎、豆、壶、鬲、盆、罐、碗等。陶质有夹沙、泥质两种,陶色主要有红、黑、灰等色,饰有绳纹、布纹、箅纹、弦纹、瓦纹、乳丁、太阳纹等纹饰。陶器大都为快轮制作而成,规整实用,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平。陶纺轮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男耕女织社会大分工的重要参照物。甗是龙山、岳石文化时期的蒸煮器,其他部分为商至汉代器皿。

青铜器。较完整器有爵、斝、觚、鼎、豆、壶、匜、舟、剑、戈、镞、带钩、镜、圈饰、货币等。20世纪70年代,村民挖城土造地时,经常挖到铜器片。青铜器铸造精美,爵、斝、匜制作厚重。其中青铜爵饰饕餮纹,衬以云雷纹,鋬处铸一铭文,经专家辨认为“取”字。青铜器出土较多,证明商、周时青铜冶铸业较发达。青铜箭镞较多,证明此地地理位置重要,仅春秋时就发生过著名的长勺、艾陵两次大的战役。

铁器。主要有锄、镢、鼎、釜、壶、锤、权等,为战国至汉代的器物。

玉器。主要有璧、环、玦等。

金银器。有耳环等。

骨角器。有鹿角、大蚌壳等。

这些器物,制作精美,是当时重要的生活、祭祀用品或随葬品。

嬴城周边还有许多其他遗址。

村落遗址能辨别的有嬴城南的小增家庄北,现莱芜区羊里街道供电站东的一片遗址。大增家庄村民在此挖土制砖时,挖到一些白、黑和灰等颜色陶器片,南面有两口水井,为龙山和周代时期的生活遗址。在小增家庄西的田家林地,仪封村砖瓦厂用土时,挖到龙山、周汉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和红烧土。同时出土有陶拍,证明此处是制作陶器的作坊。

军营与粮仓位于嬴城西南邻的营子、仓上两村。据村碑等记载,两村分别是嬴城的驻军地和粮食供应地,但现尚未发现有关遗址。2008年,九羊集团在营子村南的孙家林地施工时,曾挖到两把青铜剑。

冶铸遗址有大围子、南烧砟地、北烧砟地三处。

大围子遗址。位于嬴城的北城内中部。村民在打坯和深翻地时,曾发现较多的红烧土和炉渣。据城中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来看,为同期的冶铸遗址。南烧砟地位于嬴城南邻。占地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10米。文化层较厚,地表遗有陶器片、太阳纹砖,并有大量炉渣和矿粉。文化层内含大量的铁矿粉、小矿石块和炉渣。村民在北部挖房基时,挖到几个冶炼用炉。为汉代冶炼遗址。北烧砟地位于嬴城西邻,周至汉代冶铸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25米。地表有大量炉渣、陶器残片,西部原有炉渣山一座,后平整为农田。文化层较厚,内含大量炉渣。在一陶罐中,出土有70多枚齐国三字刀币,35枚直径5厘米的圆形方孔钱。还出土有双刀石范、半两钱石范、铁块等。(插图2-4)(插图2-5)

三处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深厚,汉时曾在嬴城设置“铁官”管理铸造业,是商末至汉代的重要的铜铁冶铸遗址。

嬴城及周边有许多墓葬。现发现汉前墓葬11处,主要有羊里供电站、田家林、万人坑、大湾崖、大荒地、南城、院上、大增家庄、仪封洼子等村墓地。

羊里供电站墓。位于小增家庄北。大增家庄砖瓦厂民工在此挖土时,挖到一些白陶鬶陶器片和多件白陶瓶,还有小黑陶杯,为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

田家林墓。位于小增家庄村西北。1999年,村民吕效祥在地里干农活时,发现北面断土崖上暴露出一个墓穴,从中挖出一个白陶鬶,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土坑竖穴墓随葬品。

万人坑墓。位于嬴城北城的东南墙外,村民在挖墙基和姜井时,挖到青铜剑、戈、镞、舟等青铜器,簋、豆等陶器或残片,还有很多分堆埋葬的人骨,为周、汉墓。

大湾崖墓。位于北城南墙外西南角,发现较多的人骨,百姓相传为杀人场,时代同万人坑相同。

大荒地墓。位于嬴城北烧砟地西侧。土坑竖穴墓,为周代墓葬。收集到的文物,青铜器有剑、戈、铃等;陶器有壶、豆、彩绘陶器片和云纹瓦当等;玉器有玉璧、玉或贝项饰;钱币有贝和骨币。

南城墓。位于嬴城南城东侧,村民挖到成排的瓦棺墓,为周、汉代瓦棺葬墓。

其他还有东土屋、院上、大增家庄、仪封洼子、泉子沟等几处周、汉墓。其中,大增家砖瓦厂墓室较多,多为砖室墓,出土有陶厨师、俑、马、玉器等工艺品,还有铁剑、钱币等器物。仪封洼子出土铜盔、一排11匹陶马, 相间有3桌酒菜和10个分别围坐的陶俑,旁边还有陶马车和陶牛车。排列阵容较大,形式特殊。用陶马、俑陪葬,不仅显示墓主人有一定身份地位,与原殉人、殉马相比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嬴是东夷的重要部落。石器时代,包括嬴城在内的嬴水流域是少昊的降居之地,舜帝至夏初,嬴是伯益的封地。《史记·秦本纪》载: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史记》,1982年中华书局,第199页)。西周时为鲁邑,战国时为齐邑。《续修莱芜县志》载:“嬴故城,在今县治西北四十里今城子庄。”(《莱芜历代志书集成》,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社,第444页) 《水经注》卷二十四载:“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文中《从征记》记载,“汶水出莱芜县原山,入莱芜谷,出县,西南流。”(《水经注疏》,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057页)所说的原山是原山山脉主峰,在今莱芜区茶业口镇和淄博博山区的交界处,是嬴汶河的发源地。河流向西南,正经城子县村,此即古嬴邑城,秦代改设为嬴县,三国魏时曾置嬴郡。

从调查结果看,嬴城不仅有城址、村落、军营与粮仓、冶铸场所、墓葬等遗址,而且出土了北辛、龙山、岳石文化时期至汉代的遗物;不仅显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呈现出从龙山文化至汉代发达的社会状况。

2013年3月,嬴城遗址由国发[2013]13文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莱芜印象——《文物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