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聚焦莱芜区: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非遗+”,让传承之路更宽广
发布时间:Oct 20, 2024 | 作者:文旅动态
10月18日,《济南日报》以题为《莱芜区: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非遗+”,让传承之路更宽广》聚焦莱芜区。近年来,为更好地把丰富的“非遗”资源保护好、传承好,莱芜区夯实制度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走出一条“非遗+”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如今,因非遗延展出来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目前,莱芜区培育出锡雕、山歌、泰顺斋、齐鲁干烘等一大批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企业,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90余个,年产值4亿元左右。另外,莱芜区还利用现有条件整合相关资源,规范推动非遗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非遗品牌化建设。
9月29日,在莱芜区大王庄镇独路村举办的板栗节上,各级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举办了一场以“栗”传情、以文塑旅的非遗游园会,将“烟火味、文艺范、时尚感”的潮玩元素嵌入莱芜非遗传统文化。近年来,莱芜区通过“非遗+”的模式,做活了非遗项目活化利用、活态传承这篇大文章。
莱芜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非遗项目总数达327项,占全市非遗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莱芜梆子、莱芜锡雕、孟姜女传说、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中元节习俗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为更好地把丰富的“非遗”资源保护好、传承好,莱芜区夯实制度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走出一条“非遗+”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非遗+增收”,跑出增收致富“加速度”。山歌糊香花生油非遗工坊依托省级非遗项目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通过与当地及周边5000多家农户合作,签订劳动合同,以保护价收购花生,每斤花生良种为困难户补贴1.5元以上。鼓励、吸纳当地年轻人进厂务工,共吸纳村民300余人。同时,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开展非遗衍生品销售,对残疾人额外给予销售政策扶持,给予销售额2%的返利。
“非遗+旅游”,推动文旅融合“更深入”。莱芜区“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开展“非遗进景区”主题活动,莱芜梆子等传统剧种先后在卧云铺文化旅游景区、房干生态旅游区等唱响。策划推出非遗特色研学路线,构建起“点、线、面”灵活性强、选择性多的研学游格局。同时,引导非遗项目参加非遗购物节等各类特色节会,擦亮“玩转非遗”品牌,丰富文旅消费新场景,点燃城市烟火气。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莱芜区15个非遗项目参加。活动现场,亓氏酱肉、莱芜南肠、陈家糕点等让外地群众品尝到了莱芜地道的特色美食;还有木版年画、燕子石、东大服饰等也让游客感受到非遗传统技艺带来的乐趣。
“非遗+产业”,焕发传统文化“新动能”。莱芜区杨庄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负责人高翔将13项非遗和手艺人全部纳入研究会,吸纳50多名年轻人成为研究会会员,建设文化产业园。去年举办的“糖瓜贺岁”过小年活动,糖瓜销售额也增长到300多万元,网络大V“夏叔厨房”也前来宣传糖瓜,糖瓜在媒体平台“火”出圈。如今,因非遗延展出来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目前,莱芜区培育出锡雕、山歌、泰顺斋、齐鲁干烘等一大批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企业,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90余个,年产值4亿元左右。另外,莱芜区还利用现有条件整合相关资源,规范推动非遗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非遗品牌化建设。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