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以文兴城·以文润心”建设“文旅交融·品质莱芜”

发布时间:Aug 7, 2024 | 作者:文旅动态


结合中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总体部署,莱芜应时而动,通过“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双向融合,培育新兴业态,做活产业文章,提升城市品位,呈现“以文兴城”“以文兴业”“以文振兴”良好态势。

用好自身禀赋 夯实发展根基

作为山东省地理几何中心,莱芜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坐拥“五山两水一湖一池”良好生态,培育“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优质农业。尤其五千年文明更是源远流长,齐风鲁韵、齐鲁长城在此交汇;太多历史典故,如“一鼓作气”、管鲍分金、孔子观礼在此发生,齐鲁文脉厚植于此,堪称文化重镇、历史名城。

及至近代,莱芜的红色资源更是令人景仰:土地革命时期的“山东省工委旧址”、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建国初期的“小三线”建设遗址、民族企业泰山钢铁“两代人、一条心”实业报国、不负党恩……无不昭示着莱芜的红色气质、城市品位。在这片土地上,还有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4项省级非遗项目,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市区双向联手,谋划产业布局。为做强文化产业,济南市多次出台政策,要求工作提质升级。莱芜区也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等方案,于2022年组建文化旅游领导小组,从全域旅游、文旅产业、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提升。

强化深挖细掘,打造特色品牌。莱芜精心布局,形成以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房干生态旅游景区、雪野休闲小镇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线路,以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工委旧址党性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线路,以凤王祥锡雕、树军燕子石、五福茶业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线路,以亓氏酱香源、陈楼糖瓜、泰顺斋食品等为代表的特色美食线路。

注重创新表达,擦亮文旅名片。借助莱芜文旅新媒体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推出乡村民宿度假之旅等6条特色线路。连续18个月位列全市县级文旅新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双第一”。举办“生态莱芜浪漫雪野”文旅推介会、雪野湖音乐节、茶业樱桃节、杨庄啤酒节等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度假。

坚持数字赋能,持续激发活力。基于现代科技,推出数字人“小莱”虚拟形象。加快文博场馆数字化建设,推出艺术展演等线上产品。深入开展文旅资源普查,投入40余万元,采集1700余项基础数据,依托区块链、5G、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持续优化提升各类消费体验场景及服务。

强化系统思维 推出文旅精品

做好“两个融合”文章,当以文化旅游融合为根本,以文化科技融合为方向,以文化要素融合为保障,“以文化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好资源活化,做到“老树”发“新芽”。莱芜要充分挖掘地方特有文化,强化创意思维,打造文旅精品。同时,要加强文化资源普查,挖掘整理本地历史古迹、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手工技艺、文学艺术、文化文物等,形成莱芜文化谱系。

推动文旅互融,达到“1+1>2”成效。要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要素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度融合。

塑造文旅品牌,力争“流量”变“留量”。要学习借鉴业内成功经验,塑造莱芜城市文旅品牌。要制作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感染力和文献价值的文化纪录片,建立统一文旅推广标识体系。同时,加大与影视综艺界、社交平台和主流短视频平台的联系合作,“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建设网红打卡点,变“网红”为“长红”。

强化科技赋能 催生新兴业态

加强数字供给,提升保护利用。用好科技手段,搭建数字平台,弘扬好历史文化,传承好革命文化,建设好现代文化。突出集合平台建设,让莱芜文化资源“聚”起来。探索建立莱芜数字文旅智能实验室,广泛开展文化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工作,逐步建立文化资源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打造“莱芜文旅数字IP库”。

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新兴业态。强化供给导向,二次生成数字文创产品。依托凤王祥锡雕、树军燕子石、多福砚等文创产品,科技赋能打造线上数字文创产品,突破时间、空间、展示形式的局限,二次转化设计后形成新的数字文创。强化需求导向,打造数字化消费新体验。

通过龙头引领,实现产业集聚。借助“省会城市副中心”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金字招牌闯市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影视、电竞等高附加值科技型文化产业。以“电竞+文旅”为突破口,依托雪野湖优质旅游资源,将电竞赛事与雪野旅游紧密结合,创新“一卡通”、套票运营模式,打造“赛、玩、吃、住”于一体的电竞文旅产业综合体。(作者田冲,系济南市莱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