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非遗专题系列推荐】“遗”脉相承|咏春拳
发布时间:Oct 12, 2022 | 作者:文化资讯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相较于其它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咏春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来灵活应用肢体,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咏春拳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说起咏春,家喻户晓的名字一定要数叶问了。在咏春拳发展的历史里,叶问是功不可没的一位,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发扬咏春拳,被称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
银幕上,一个中国男子,个子不高,穿一袭长衫,面容清秀俊朗。面对10个日本人,他施展开急速凌厉的拳脚,一气呵成,煞是威风。“我要打十个!”这部电影就是在2008年底掀起了一股功夫热潮的《叶问》。影片中甄子丹演绎的咏春拳,沉稳大气,收放自如,但是现实却和电影相差甚远。
叶问本名为叶继问,1892年生于广东佛山,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他家在佛山可算是一个望族大家庭,书香世家。佛山历来武风尤盛,南派成名的武术大师如黄飞鸿、张鸿胜、梁赞、冯小清……都出自佛山。叶问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师傅去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专研拳技。
叶问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际,由于一些原因,起身到了香港,并在此地驻留,后来因为切磋武艺,他将梁收为徒弟,并借由梁相的势力,在香港开馆收徒,将咏春一门,在香港散播开来。
叶问是咏春拳乃至中国武术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师,叶问众弟子当中就有青出于蓝的,其中除了封门弟子梁挺外,还有将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李小龙。
叶问的儿子叶准曾经表示,爸爸一生除武术切磋以外,很少会动武,更从来没有与任何日本人对打过。根据历史真实记载,叶问是很能打的,只不过没有像戏中那样夸张而已。一切都是剧情需要加以创作的。叶问没有打过外国人,也没有与西洋武士比拼过。
无论外界对叶问的生活评价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叶问在原传统武术言传身教的授业方式上,将原博大精深包含武术套路与心法的传授方式,拆改成一个个简单通俗的动作,让咏春拳以最显浅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开宗立派,将原本秘而不传的咏春拳传扬开来;及至其后子弟门人孜孜努力,将咏春拳传遍全球,成为一系名拳。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即“德”、“技”和“道”,咏春亦是如此。
其中“技”是武术文化的物质体现,而“徳”和“道”则是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徳”就是武德即武术的道德内涵,它是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层面核心的本质属性。武德应始终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练武、用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用武德来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使武德观念成为武技的准则”,它体现了武术对于人的重视,重视人品的净化和人格的思想的升华。
几千年来,武德一直是习武者恪守的行为准则。从近代开始,在中西方文化的排拒和融合中,中华武术逐渐从民俗文化发展成为体育文化,武术在调适中逐步被纳入到体育的范畴,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定位也发生着变化,武术被赋予更加丰富的任务和内涵,武术在保持原有技击和文化功能的基础上,其竞技性和表演性被挖掘和推广。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武术文化精神本质属性的武德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武德内涵的角度,新时期习武者应该形成义利统一,正直守信,修身养性,遵纪守法;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尊师爱徒,团结互助;爱国爱民,见义勇为;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