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愈力”

票价0
莱芜文旅云
莱芜区文旅局发起
0
0人点过赞【谈文绎史】
作者:车 凤(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讲师)
近些年流行一个词叫“治愈”,说的不是治疗身体的伤病,而是抚慰心灵的创伤。这让我想起孔子,虽被后世称为圣人,但他其实是极具亲和力的人。在我看来,孔子算是非常有“治愈力”的人。在《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经典中,我们常常能够领略夫子的人格气象,他与弟子、朋友,甚至与陌生人之间的相处细节,都能让人体会到他春风拂面般的温暖。
孔子的弟子可谓三教九流,有贵族、有商人、有官吏,更有贫寒子弟。他从来不会以嫌贫爱富之心对待学生。作为孔子最有名的弟子,颜回和子路的家境都十分贫寒。此外,出身卑微的冉雍也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之一,《论语》中孔子曾经七次夸赞冉雍,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耕牛之子身上有赤色的毛,并且有圆满端正的两角,即使不用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可见孔子对冉雍的认可与看重。
孔子还有一位颇欣赏的弟子叫公冶长,别人都因为他曾经获罪坐牢而瞧不起他,孔子却说他“虽在缧绁,非其罪也”,不仅把他收为弟子,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对此,明代侍御史丁惟宁还曾写诗感慨公冶长的人生际遇:“尼父乘龙客,曾罹无妄灾。片言评骘定,千古几筵开。越父信知己,南冠辨楚材。圣门欣有遇,坎坷未须哀!”
《论语·述而》里还讲到一件事,说一个叫互乡的地方民风不善,社会风评很差,人们都不愿意跟那里的人打交道,可是孔子却接待了一位来自互乡的童子。弟子们对此都有些不解,孔子解释道:“我赞许他的进步之心,(你们)不能抓住别人以往的过失不放呀。”可见夫子的诲人不倦。
孔子的弟子子禽有个疑问,孔子每到一个地方,为何总能很快了解当地社情民意。他跑去问优等生子贡。子贡满怀敬意地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说因为孔子具备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的美德,所以总是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大家都愿意主动跟他介绍各种情况。五种美德中第一就是“温”,可见孔子的“治愈力”。
此外,正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对人的善意,还体现在他宽厚的心胸,对别人的优点总是由衷欣赏而从不嫉妒。孔子的音乐造诣极高,对音乐的鉴赏力也十分了得。《论语·述而》记载,当孔子碰到一些歌唱家级别的人,“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就是一定让人家单独再唱一遍,充分展现其美妙的歌喉,而后孔子再与他一起唱。
孔子的常态是温暖和治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态度,曾经有人问他“以德报怨是不是值得推崇”,他立马予以否定,说“以(正)直报怨就可以了”,意思是不需要委屈自己去讨好不值得的人。作为老师的孔子,也有对学生责骂的时候。古代照明设备相当落后,白天的时间就非常宝贵。当学生宰予大白天睡大觉时,孔子愤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
除了大骂弟子,孔子对自己的老熟人原壤也是相当不客气。作为孔子的发小,原壤一向不拘礼节、胸无大志。有一天孔子应邀到家里看他,一进门却看见他叉着腿坐在那里,姿势不雅不说,也没有站起来迎客的意思,孔子就用手杖直接敲了敲他的腿,骂他从小就不上进,年长也没什么能给年轻人做榜样的方面,简直是“老而不死是为贼(害人虫)”。
孔子毕生倡导仁爱思想,其实“仁”的本质就是与他人共情,把别人当成像自己一样的人来爱。
《论语·卫灵公》记述了孔子对待盲人乐师师冕的场景。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提醒说“这是台阶”,待师冕走到座席前,孔子又提醒说“这是座席”。当大家落座以后,孔子又一一为师冕介绍: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如果能换位设想师冕的处境,我们就能感受到,孔子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多么令人感动。
而从另一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是怎样面对丧亲者的。早期的儒者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主要由他们来操持。礼仪专家孔子经常帮别人操办丧葬之礼,所以他常常会接触到那些处在生命中至暗时刻的丧亲者。《论语·述而》记录:“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说孔子在丧亲者身边吃饭时,是从来没有吃饱过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细细想来,真的是令人既钦佩又感动。这不仅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体现了与丧亲者的深度共情,能够对他人的悲伤感同身受。
孔子没有老庄的潇洒,即使面对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他也始终满怀深情、不忍归隐。他一生颠沛流离,却从不曾熄灭心中理想主义的炬火。这炬火不仅温暖照亮了他的三千弟子,也能让后世读者从中获得爱的真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