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者索尼娅·布雷斯勒:“图书是增进互信的基石”
票价0
莱芜文旅云
莱芜区文旅局发起
0
0人点过赞光明日报记者 韩寒
大约二十年前,法国学者索尼娅·布雷斯勒开始接触中国。那时,获得了哲学和认识论博士学位的她,学术研究暂告一段落。对于世界,她感到有太多未知,尤其是对欧亚大陆东隅,知之甚少。于是,她决定一路向东,去探索“世界的另一头”。
2005年5月,她从巴黎出发飞抵莫斯科,接着乘火车继续东行与南下,穿越西伯利亚,前往北京。
索尼娅·布雷斯勒 资料图片
“这趟火车是一个象征性的起点,自此,我开始转变一些西方人的固有观念。”回想起那段旅程,布雷斯勒仍觉充满意义。
“我有机会沉浸式体验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观察不同国家之间的微妙差异,理解并感受国与国之间地理距离和其他维度的距离。火车徐徐向前,我也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转换思维。”布雷斯勒说。
那次旅程,她和两名中国女士同处一节车厢。一个细微之举,让她从此心中有了中国——“她们递给我一个漂亮的西红柿,还招呼我过去和她们一起坐”。陌生人之间的局促逐渐消失,她们一起欣赏风景、一起娱乐,在驶往中国边境的路上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夜晚。这虽然只是一件轶事,但在布雷斯勒看来,却象征着友谊和分享。
“车到哈尔滨,我的旅伴在月台上饺子摊蒸腾的雾气中不见了。”布雷斯勒回忆,“但她们,向我敞开了通向中国的门。”
到达北京后,她发现这座城市带给她很多惊喜,包括烹饪的技艺和独特的音乐。一位厨师教她如何从汤里把辣椒去掉,她发现,好学不倦、入乡随俗正是中华文化的特点。
也是此行让她发现:“作为一位认识论学者,如果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文化、文明和风俗,何谈认识世界?”回到法国后,她向自己承诺,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她一定要重返中国。
“2007年,我回来了。我抵达中国西部,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再去往尼泊尔和印度。然而,一离开中国,我就开始怀念。所以我决定,一定要回到中国,探索西藏和新疆。”5年后布雷斯勒来到西藏时,专门找了翻译和向导,花大量时间和当地农牧民、艺术家、企业家、医生、教师、僧人等交流,全面了解西藏人民的生活。
此后,布雷斯勒数十次前往新疆、西藏、甘肃考察访问,成立了丝绸之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60余部横跨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的图书。2020年她推出的《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通过大量事实回应了关于新疆的不实言论。她还出版有《法国与中国六十年外交关系》《发现西藏》《新疆丝绸之路上一千零一个奇观》等书籍。
布雷斯勒表示,丝绸之路出版社的宗旨是在不同的文化、知识与各类人文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出版社所出书籍的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坚持这一宗旨,坚定维护和平。她认为,世界的和平与平衡重于一切,了解不同国家的故事和历史,对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
经历和时光让布雷斯勒明白,一些媒体对中国的描述并不恰当,而出版图书恰恰是消弭成见的一种方式——“图书是桥梁,是砖瓦,是增进互信的基石。每一个世界舞台的参与者,都有必要消弭对彼此的成见,这也是我当初写作的初心。”
据法国国际出版局局长尼古拉·霍石介绍,中法之间版权贸易活跃,仅2023年中国就与法国签订了1383项版权引进条约,包含童书、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几大类别。而法国出版界也期待,在正在举办的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能有更多的优质中文书籍被译介到法国。
6月18日,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表彰了12个国家的15位获奖者。作为获奖者之一,布雷斯勒表示,这对她来说是一项宝贵的荣誉,这个奖项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也是对丝绸之路出版社的认可。
“每出版一本图书、每支持一位作者、每讲述一个故事,都是在为世界互信与和平的大厦添砖加瓦。只有传播不同的声音、分享不同的视角,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欣赏这个多元的世界。”布雷斯勒说。
“中国发展非常快,让我目不暇接。”这次来到北京,布雷斯勒发出感慨。她期待与国际同行们携手,为创建一个不同文化交汇融合、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的未来不断努力。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2日 04版)